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This is Sparta—斯巴達300壯士的歷史


David, Jacques-Louis1814年所繪之「雷奧尼達在溫泉關」



看完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真的覺得非常熱血,同樣改編自法蘭克米勒的繪本小說,很難不拿來和「萬惡城市」(Sim City)互相討論。不過300壯士片中的光影構圖,線條的展現,快慢動作交替和流暢的分鏡,就美術風格而言的確是電影中稀有的佳作,另外整體電影的氣氛掌握和節奏控制,搭配簡單的劇情恰到好處,一點都不會像同樣熱愛玩弄美術風格的張藝謀像是為了拍劇照而拍電影。實在讓我想拍拍手說:這才是暴力美學,昆丁塔倫提諾你還是回去當錄影帶出租店小弟吧!

除了電影讓人熱血沸騰,斯巴達的歷史一樣引人入勝,電影一開始即說明斯巴達如何挑選他們的嬰兒,培養一個個戰士,甚至一直到現在,我們仍常用「斯巴達教育」來形容責罰式的軍事管教方式。這當然不是憑空杜撰,一如電影中所述,斯巴達的嬰兒該出生便會被檢驗體質,不符合標準的便會被拋到山谷下,母親會用烈酒爲孩子洗澡,受不了的便會任由他死去。

對於男孩,父母會訓練他成為一個戰士,訓練一直持續到七歲,之後便會編制入軍隊。在軍隊中,這些男孩被要求絕對服從,不怕艱苦,每年都會使用皮鞭鞭打,並且不允許他叫出聲音。到了十二歲,男孩會進入少年隊,如電影中剃光頭打赤腳,並且常常需要藉著偷食物來飽食。一直到了二十歲才成為正規軍人,六十歲時除役,斯巴達是一個完全奉行軍國主義的城邦,而且只要最好的戰士。

女孩雖然不用從軍,但仍需進行艱苦的體格訓練,因為斯巴達人認為只有強壯的母親,才能生出強壯的戰士,當兒子要上戰場時,她們的母親不會給小孩祝福,只會如電影中所說:「孩子,帶著盾牌回來,不然就躺在盾牌上回來。」

至於斯巴達的政治制度則與電影有些出入,斯巴達是採取歷史上少見的二王制,兩個國王分別來自亞基亞德世系王室和歐里龐提德世系王室,電影中的國王雷奧尼達即是屬於亞基亞德世系。其中兩個世係獨自世襲,互相牽制,平時的權力很小,國家掌權者主要為人民選出的五位執政官,任期一年,並且所有決定必須五人同意,再經過由30人組成的長老議會決定。另外還設有元老院,負責提出法案和表決。希臘城邦擁有世界最早的民主制度,距今兩千五百年前就有權力分立的概念,希臘城邦後來也成為西方政治制度的濫觴。

歷史上波斯曾經兩次發兵希臘,第一次約在西元前490年,由當時的波斯王大流士一士率領25000陸海軍,當時首當其衝的埃維厄被迅速攻陷,後面的雅典向斯巴達求援而遭到拒絕,只好獨自對抗波斯軍隊。當時雅典出兵一萬,在馬拉松平原上大勝波斯,士兵斐地庇第斯連續跑了42.195公里回到雅典報捷,最後倒地而死,這就是馬拉松的來源。

由於波斯軍並沒有受到重創,十年後繼任的波斯王,也就是電影中很gay的瑟西斯再度揮軍,率領陸海軍約30萬人往希臘進攻,而當時的斯巴達國王雷奧尼達也率領了斯巴達的300壯士,底比斯士兵700人,其他城邦的士兵7000人在溫泉關和波斯大軍奮戰。慘烈的戰爭持續了三天,後來就像電影中一般,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咕魯!?)帶領波斯軍隊從小徑繞道希臘軍的後方,雷奧尼達眼見大勢已去,遂解散了其他軍隊,獨留斯巴達300壯士和波斯繼續奮戰,最後全數陣亡。

在慘烈的溫泉關戰役中,300個斯巴達士兵共殺死約2萬名波斯士兵,並且成功抵擋了波斯大軍三天,爲雅典軍爭取了時間撤城,等到波斯大軍攻至雅典時才發現只剩下一座空城。同年九月,雅典軍在海上大敗波斯,迫使波斯因為沒有傳輸部隊而撤退。隔年,瑟西斯又派五萬大軍進攻,與斯巴達等希臘聯軍在普拉提亞進行大戰,最後波斯大敗,撤回東方,從此波斯帝國逐漸衰落,最後被亞歷山大所滅。

而斯巴達在波斯戰爭後,為了和雅典爭奪希臘的統率權,率領伯羅奔尼撒聯盟與雅典領軍的提洛同盟相互爭戰,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二十八年,雖然最後斯巴達獲得勝利,但是由於雙方元氣大傷,因此在稱霸希臘後不久,斯巴達就被當初對抗波斯的盟友底比斯打敗,之後又被亞歷山大所征服,從此走向衰亡,最後雖然重新獨立,在幾經波折後在西元前192年被羅馬帝國所滅,斯巴達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現在的斯巴達是希臘的一個農業小鎮,位於希臘本島的南端,以生產橄欖油而著名,但是斯巴達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他那好戰式的軍國主義,以及富有傳奇色彩的三百壯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