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朝IHPE的路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因為台灣產業型態的關係,需要IHPE的公司幾乎都是科技公司,而對於非工科背景出身的我,要進入科技公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科技公司的密集中心在新竹,而當時已經準備上課的我不可能跑到新竹上班。另外當時接近年底,多半的想要離職的人也會等到過完年領完年終,職缺才會空出來。所以在我找工作的那段時間內,幾乎把各位聽過的科技公司都投過履歷,各位沒聽過的公司也都投了一輪。雖然偶爾會有面試通知,但最後的結果不是被打槍,不然就是在台北以外的地方,總之一直沒有適合的工作。到最後,我終於放棄底限,開始考慮回鍋事務所。
找事務所就容易多了,不消多久,便接到許多面試,面試的結果也都OK,於是當我開始考慮回事務所的時後,一家叫做「普通科技公司」打電話約我去面試。事實上我在這一波的面試之中累積到了非常多的面試經驗值,因此對於面試我也慢慢開始有自信了。在筆試和兩關面試之後,主管說最慢一個星期會通知我結果,我可以感覺的出我很有希望,但之前不乏很有希望結果再也沒下文的經驗,因此我不敢抱太大的希望。面試結束後,我和塞郎心跑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出來我的電話響了,要知道一個正在找工作的人對於陌生的來電號碼總會特別的注意,我接起來,果然是普通科技公司打來的,通知我錄取了。我想,賽郎心真不愧事塞郎心,連在他旁邊就可以帶賽了。
之後我便成為一個IHPE,進入「普通科技公司」開始上班(關於我和普通科技公司的故事,之後會寫),至於IHPE的工作內容和IFPE有什麼差別勒?簡單來說,我就是變成我以前的客戶。當公司裡面的工程師發明了一些東西,需要派給事務所撰寫和申請專利,IHPE就是作為中間的橋樑,負責監督事務所和處理程序上和公司內部專利的問題。舉例來說,一個研發部門的team要做一個新的計畫,IHPE需要先幫他們分析這個計畫有沒有專利上的問題,有沒有已經做過類似的東西,商品化之後要如何避免已經存在的專利,以及計畫出來之後,哪些東西可以用來申請專利,委託事務所寫稿之後審查稿件的品質。由於處理的事務大多需要有一定的專利基礎,尤其是撰稿和侵權分析基礎,所以才要求需要有事務所一到兩年的經驗。
這麼說來不用寫稿,和事務所差很多摟?其實不完全是,有些公司還是會要求他們的IHPE撰稿,以我們公司來說,台灣申請案都是由IHPE撰寫完成,再委託事務所送件,一個發明通常會申請台灣、美國、日本及大陸四個國家,其他國家的申請案則是由事務所來撰寫。所以以我們公司一年將近80件專利來說,兩個IHPE平均每個人每個月要處理的事情為,撰寫4件台灣稿外加前案檢索、審閱12件國外稿、每個月約3篇專利分析報告、還沒有包含當有專利問題時,研發部門或業務部門常會要求額外的工作等等,其實以一般業界的人力配置而言,這樣的人力實在是非常非常的不夠用,不過看目前的情況是不太可能增加新人了,所以目前還是只能摸摸鼻子繼續當個學生上班族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