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奈及利亞總統提議各級官員減薪,全世界都笑了
1956年以前,奈及利亞,這個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賴以農漁業為生,直到尼日河三角洲第一次湧出石油,徹底了改變這個國家。
身為西非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的奈及利亞,目前是全球第六大石油輸出國,每年石油輸出收益約為450億美元,只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460億美元略少,這個地區產出的石油為世界上品質最好的低硫朋尼輕質原油,這種原油很容易提煉成汽油和柴油。而每一天,奈及利亞會輸出250萬桶這樣的原油到世界各地,其中美國就占了40%。
石油帶給這個國家的人民希望和夢想,但並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或是說,確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不過卻是往不好的一邊走。
目前奈及利亞的國民生產毛額是每年1400美元,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1/30,這個擁有1億3000萬人的國家,大多數的人民一天花不到一塊錢美元在過日子。原來依賴漁業和農業的尼日河三角洲居民,也因為油管的鋪設和溢油失去了賴以維生的產業。世界銀行將奈及利亞列為脆弱國家,因為游擊兵攻擊行動,各種傳染病和政府的效能不彰,讓這個國家陷入一片困境。
絕大多數的奈及利亞平民,他們的生活在發現石油之後,比之前來的更窮,更不安,更絕望。
造成這樣的結果,致因於每年高達70%的石油收益遭到政府的貪腐,從中央官員到地方村長的層層剝削,石油收益所撥出的經費根本到不了一般民眾手中。州長、軍官將款項收進自己口袋,偷偷的存到海外帳戶,然後把子女送到美國的私立學校。每個人都知道賣石油賺了很多錢,可是尼日河三角洲的3000萬居民從來沒有因為石油得到什麼。
也許有,因為油管的鋪設造成森林被大量砍伐,改變了生態環境;因為液油污染了水源,失去了乾淨的飲用水和漁獲;因為伴隨著原油的天然氣被持續燃燒,酸化了雨水,這些就是奈及利亞的人民所得到的。另外,他們還得到了類似MEND(尼日河三角洲解放運動)這類的武裝團體,以及他們所發起的武裝攻擊行動。
五大石油公司:皇家荷蘭殼牌、法國達道爾、義大利阿吉普、美國的艾克森美孚以及雪佛龍瓜分了奈及利亞的石油生意。他們為了獲得鑽探權付錢給村長,派安全部隊鎮壓抗議行動,放任油管溢油不加理會。當陸上的鑽油廠遭到武裝破壞,這些石油公司便轉向外海的原油區開採,那些燃燒天然氣的火炬從1984年奈及利亞政府要求撲滅至今,從來沒有熄滅過。這些都是因為那該死的在商言商。
國家並不在乎人民,任石油公司為所欲為,因為石油帶來的獲利讓國家繼續運作,他們不需要人民的稅收,人民對國家而言無關輕重,反而是累贅。奈及利亞的軍隊用更激烈的方式報復叛亂份子,他們燒毀貧民區的房舍,但卻製造更多的叛亂份子,石油公司仍然無所謂,他們眼下是如何保住自己員工和石油產業,如何和中國這樣新的石油投資者競爭。
這樣的一個國家,當總統要求政府官員減薪,來因應世界經濟不景氣,協助人民度過難關,那感覺就像是要求你在一頓滿漢全席中,少吃最後甜點的一塊蛋糕。於是石油公司笑了,總統笑了,全世界都笑了,尼日河三角洲的人民卻仍然笑不出來。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鋼鐵人首次出現的造型
有人說鋼鐵人片尾的一個伏筆片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雖然我對美國漫畫沒什麼研究,不過資料翻一翻卻也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因為不想洩露劇情,鋼鐵人的劇情就不提了,先從美國超級英雄漫畫開始說起。超級英雄系列漫畫是美國漫畫的黃金時期,約在1930年到1950年中期,非常多的超級英雄以漫畫的形式豋場,並且在當時受到極大的歡迎,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一個超級英雄超人。
一直到現在,這些超級英雄的仍然屬於兩家公司所有,DC和Marvel。DC旗下的超級英雄早期比較為人所知,包括了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羅賓、閃電俠等等,著名的原因是早期許多DC的超級英雄陸續被拍成電影。從1949年到1989年,總計有超人*4、蝙蝠俠、閃電俠、女超人等近20部的超級英雄電影,還不包含許多影集和卡通,所以在台灣一般認為DC的超級英雄是比較紅的。
這情形在2000年的X戰警和2002年的蜘蛛人問世後,有了極大的改變。在1997年蝙蝠峽4慘烈票房成為壓死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後,三年中沒有任何大片商敢翻拍任何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2000年的X戰警引起了一些人的興趣,但真正讓超級英雄電影重新翻身的,是大量運用新的攝影與電腦科技的蜘蛛人。接著一直到最近的鋼鐵人,又被視為一波新的超級英雄電影黃金時期,而與先前超人時期不同的是,這一波新的超級英雄多半來自Marvel旗下。
Marvel旗下的超級英雄,在X戰警和蜘蛛人翻拍電影之前,可以說在台灣是默默無名,例如浩克、鋼鐵人、鬼騎士、夜魔俠和驚奇四超人,X戰警或許比較有名,因為以前電視有播卡通。但現在這個情況已經逆轉了,大量Marvel旗下的超級英雄被翻拍成電影,而DC還在橋人力女超人的人選。
但無論是DC或是Marvel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喜歡把旗下的超級英雄設定在同一個時空中,這些超級英雄彼此認識,甚至是好朋友會互相幫助,一起打敗壞蛋,有點類似皮克斯在動畫「超人特攻隊」裡的那種感覺。更重要的是這些超級英雄是有組織的。DC的超人聯盟組織叫做「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卡通「Justice League」就是在說這些超級英雄如何合力打敗壞人,尤其是那種單一超級英雄無法應付的壞人。
正義聯盟成員
而Marvel旗下的超級英雄組織叫做「復仇者」(Avengers),也就是在電影鋼鐵人最後出現的那個組織,電影中翻譯成超人聯盟,其實並不好,台灣一向是把Avengers翻譯成復仇者。
復仇者的成員,一開始有五個,分別是蟻人(Ant-man)、黃蜂俠(Wasp)、雷神索爾(Thor)、鐵人(Ironman)和浩克(hulk),後來浩克離隊加入美國隊長,從此復仇者的成員就常常會變動,有點類似早安少女組。
為什麼會說鋼鐵人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鋼鐵人是第一部Marvel自己花錢拍出來的片子(導演似乎是在六人行中,曾經和莫妮卡在一起過,熱中於異種格鬥的富翁),在第一部片的片尾,帶入這樣極具惡搞且有暗示性的伏筆,代表什麼呢???
先來看看Marvel接下來要拍的片子:
The Incredible Hulk (2008) 不可思議的浩克
Ant-Man (2009) 蟻人
Captain America (2009) 美國隊長
Thor (2009) 雷神索爾
Nick Fury (2010) 黑寡婦(鋼鐵人系列中改邪歸正的角色)
The Avengers (2011) 復仇者
發現Marvel的計畫了嗎?很明顯Marvel想要在接下來兩年間,將復仇者的團員以個人的方式呈現,打開這些超級英雄的知名度,最後在2011年來拍一部復仇者!!!準備將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變成超級機器人大戰的亂鬥系列。
除了復仇者合力打倒壞人的劇情之外,更可以期待的是復仇者團員的內鬥。有別於正義聯盟的超級英雄每個都是大公無私的完美人格,Marvel的超級英雄常帶有強烈的特定色彩,例如鋼鐵人誕生在越戰時期,因此原始設定是對抗共產主義,而美國隊長約在二戰時期誕生,初始被設定對抗納粹,後來演變成對抗法西斯主義,更不用說具有多重人格,變身常失去理智大搞破壞的浩克。也因為這樣,復仇者的超級英雄們常因為理念不合而內鬥。在後期的復仇者系列中,因為理念不和而分裂成以美國隊長為首以及以鋼鐵人為首的兩個陣營,並且打了一場內戰,因此也許可以期待超級英雄的戰爭啦!桀桀桀。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台灣的憲政體制
一般來說憲政體制可以分成三種,總統制、內閣制和半總統制。
總統制就是總統身兼國家元首和行政首長,由民眾直接選出。閣員由總統挑選,不必經過國會(在台灣是立法院)同意,也不必對國會負責。另外除非遭到彈劾或是辭職,否則不會有國會不信任的情形發生。
大致上總統權力非常大,而國會主司立法權部分,因此在國會多數與總統分屬不同黨派時,雖可能有國會干擾行政的發生,但因為之間權力有所區隔,干擾程度有限。
目前代表的國家是美國,另外拉丁美洲、韓國和菲律賓都是總統制的國家。
內閣制是國會最大的制度,行政首長通常稱為總理,通常由國會多數黨領袖出任,而國家元首通常沒有實權,包括行政首長在內的閣員都對國會負責,不會有行政權和立法權對立的情況發生。
這次立委選舉用的單一選區制通常是使用在內閣制的國家,而政黨政治對於內閣治也格外重要。
代表國家是英國和義大利。
半總統制又稱雙重首長制,也就是議會首長和行政首長分屬兩人,並且通常都有民意基礎,由民眾選出。閣員可能由總統任命,但必須對國會負責。目前國際上採半總統制的國家不多,且總統所具有的權利也不盡相同。代表國家是芬蘭和法國。
半總統制是最容易發生立法權干擾行政權的制度,當總統和國會多數分屬不同黨派時,很容易發生國會不斷杯葛行政權,造成行政體制空轉的情形(也就是台灣目前的情形)。法國在一九八六發生過總統密特朗在國會中失去了多數席次,被迫任命國會多數黨領袖席哈克為總理,自己退為無實權的總統,避免行政體制空轉的情形發生。
避免行政首長和國會多數分屬不同黨派是一種民主國家的憲政慣例,並不是強制的規定,我們憲法也沒有如此規定,僅是對於避免政策空轉進行的迴避動作。
台灣的體制比較像是半總統制,總統和國會皆由人民直選,行政首長由總統指派,但須對國會負責,是國際上幾乎絕無僅有的制度。
陳水扁當選總統時,國民黨仍保有國會多數,當時陳水扁指任唐飛當行政院長是符合此憲政慣例的,但不滿百日後唐飛被迫離職,由民進黨張俊雄出任,台灣進入為期八年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對立,立法院的惡性杯葛和干擾行政造成政府施政效能低落,但除了少數學者與政治人物之外,鮮有人關心這個體制上的問題。
這是包括總統在內的全國人民民主素養不足的結果,也是媒體沒有以肩負社會責任為己任的重大後果。林濁水主張修憲,修成內閣制,這是對台灣憲政體制的真知灼見;沈富雄主張總統選立法院多數黨候選人,這是對現今憲政體制中肯的妥協。林沈兩人同列為民進黨十一寇,沈富雄進而退出民進黨,可以說是民進黨腐敗的象徵。
國民黨取得國會絕對多數後,為了討好選民主張兩年內絕不修憲,這是沒有雖千萬人吾往亦的精神,也沒有認清立法院的使命。
影響台灣政治甚鉅的憲政體制,除少數學者大聲疾呼,少數政治人物極力主張外,沒有人在乎。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投名狀和刺馬
關於張文祥為何刺馬,後人眾說紛紜,或說是因為馬新貽是回族,私通回匪因而結怨;或說是馬新貽審案結怨,因而遭人憤而刺殺;或說是慈禧太后派人暗殺;其中最為世人所流傳的就是馬新貽、張文祥和另外一人本為義兄弟,馬新貽因貪圖那人妻子之美色,使計害死自己兄弟,張文祥因此憤而為兄報仇,刺殺了馬新貽。電影刺馬即是以此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其中另外一人就是由陳觀秦所飾演的黃縱,而馬新貽則是由狄龍飾演。
但目前最為可信的原因是當時太平軍所據之天京(今南京)國庫中堆有大量的金銀財寶,但當曾國荃率領湘軍進入天京搶掠三日後,朝廷讓曾國藩查探太平天國國庫下落,而兩江總督曾國藩卻只報以天王府已被大火全毀,瓦礫全無。之後慈禧太后祕密派馬新貽查探這些金銀財寶去向,不久馬新貽便遭到刺殺,史學家因此懷疑馬新貽被刺是湘軍所為,至於幕後主使者是否為曾國藩則不得而知。
邵氏的“刺馬”將馬新貽等兄弟設定為行伍出身,身屬太平天國而臥底於清軍中,因後來逐漸位高權重而失去當初夢想,想繼續在清廷終身居高權,於是將兩個義弟視為眼中釘,另外又覬覦黃縱之妻而漁色賣友,最後終遭王文祥所刺。
由此看來無論是邵氏“刺馬”或陳可辛“投名狀”都和史實中的刺馬相去甚遠,史實中馬新貽是文官出身,與李鴻章是同榜進士;另外馬新貽是在湘軍攻破天京後,慈禧太后為防曾國藩所率領之湘軍勢大,而將當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調為直隸總督就近監視,才補上為兩江總督而後遇刺。
而“投名狀”從頭到尾都是圍繞著龐青雲、趙二虎與姜午陽三人的兄弟之情,因此也與邵氏“刺馬”相去甚大。“投名狀”將龐等三人設為山匪出身,免去“刺馬”中產生對於太平天國不忠的觀感,又多次強調亂世中只求生存,將“忠”的意識淡化,以便加強“義”在片中的份量。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有點類似將曾國藩結合了馬新貽“漁色負友”的部份,像曾國藩的部份包含治軍甚嚴,有違法亂紀者常就地正法,而龐青雲斬自己同山寨的手下便有這個味道在;另外曾國藩嘗就地處死太平軍降將李秀成,因為畏懼其為詐降,龐青雲也是為決後患殺了蘇州城降兵四千人;此外在許多價值觀上,龐青雲為成大事不拘小節的見解也與曾國藩有些類似,就連毀譽參半的評價也由此可見。
另外刺馬中塑造的是王文祥的忠肝義膽與義薄雲天,對比之馬新貽的忘恩負義,一正一邪,因此刺馬刺的痛快。而投名狀並未對誰是誰非加以任何評斷,三人各有各的信念與堅持,形象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三人都是有情有義鐵錚錚的漢子,龐青雲殺趙二虎,為成大事萬不得已;姜午陽刺龐青雲,報兄之仇無可奈何。而那一句“刺龐青雲者,姜午陽是也”,也深深刺在每一個觀眾的心上。雖然有那麼一段蓮生與龐趙兩人的插曲,無非是一種大時代的無奈和凸顯姜對投名狀的信念,和漁色負友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不能說投名狀和刺馬毫無關係,就整部電影下來,也僅是在歷史上有那麼一點巧合罷了。陳導演將電影改名,實在是個正確的選擇。
註一:張文祥在某些資料中有記做張汶祥,亦做張汶詳,不過一般相信刺客真正的姓名是張文祥,舊時官府喜將犯人的名子加水邊或草字頭,以示山賊草寇,故不同記載可能由此而來。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專利的價值
另外尚有涉及訴訟專利、授權專利、防禦專利、籌碼專利等不同類型的專利,應該要以不同的價值判斷去評判此類專利。
在涉及訴訟專利中,John R. Allison, Mark A. Lemley, Kimberly A. Moore, and R. Derek Trunkey, Valuable Patents, 92 Geo. L.J. 435 (2004).這篇文章即是以訴訟專利為標的進行「有價值的專利」的評估方式,藉由統計的方式,作出一些決定專利價值的因素。其中Kimberly A. Moore女士目前是Fedral Circuit的法官。
在該篇文章中,提到關於評估專利價值的因子有:
1) 權利要求的項數
2) 引用文獻的篇數
3) 被引用的次數
4) 普遍性指標
5) 原創性指標
6) 國際專利分類的隸屬數目
較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至於授權專利,則是透過授權來獲利的專利,由於不涉及產品實體化,往往是以專利保護範圍的技術價值決定專利的價值。
防禦型專利通常本身不具有利益能力,只是用以形成專利網來阻卻潛在競爭者,或是提高技術密度維持目前的優勢,甚至有濫竽充數造成數量上的錯覺吸引投資者,以及提高被檢索的難度等難以發覺的價值。
籌碼型專利通常是完整產品的部分專利,由於一個完整產品如DVD通常包含多項專利,並且此類專利可能由不同的專利權人掌握,因此可以透過交互授權來使雙方權力人互相受益,此時專利為一種籌碼的價值,雖然仍然由技術內容決定專利的價值,但是此時的技術內容並非指的是技術高低,而是在商品化據以實施時是否必要的專利。
專利的價值不應該以單一標準視之,而應視其所呈現出的應用領域屬於哪一方面的專利,給予不同的評判標準,但目前無形資產鑑價仍然沒有很成熟,市面上標榜專利鑑價往往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因此如何對於專利的價值給予評斷,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仍然非常主觀,就如同為實現損益的股票一樣實在很難說價值如何。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五:構圖(一)
構圖主要可以達到兩個效果:一是突顯主題,二是增加照片可看性。
知點和刺點
由於構圖主要目的是突顯主題,我想先把主題分成兩種:知點和刺點,所謂知點就是大多數人對於一張照片的認知大致相同,也就是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以人類的知為出發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作品,一種具有美感的紀錄攝影。
而刺點指的是跳脫知的部分,照片所帶來的意喩可能依照個人經歷不同而各有解讀,而可能有的人感受深刻,有的人毫無感覺,包含強烈刺點的攝影作品通常參雜了許多攝影者主觀的感情,而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的欣賞或理解。
而所有的作品並非都可以由知點和刺點二分法決定,可能在作品中有不同比例的知點和刺點雜處,在以下說明中我會以知點為主要的介紹對象。
以知點為主的照片,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主題。
刺點比例較高的照片,引起共鳴的機率比較低,但引起的共鳴可能較為強烈。
主題
一張照片的主題是最重要的部份,因為知點取向的照片較易於理解,所以下面都是從知點的角度切入。
常聽到「繪畫是加法的藝術,攝影是減法的藝術」,這是因為攝影中,是在現實的情境裡,將攝影者認為不需要的物件一一剔除,而留下攝影者認為必須存在的元素。因此會說攝影其實是一種減法。而這些必要的元素,我們可以將他稱之為主體。
太多不必要的元素存在一張照片中,會讓觀眾不知道要將焦點放在哪,而使的主題或主體失焦,簡單的突顯主體有一些方法:
1. 靠近,放大主體比例
2. 簡化背景、前景
3. 框架
4. 浮出
分別舉例如下:
1. 靠近、放大主體比例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把主體放大可以很間單的突顯主體,但是缺點是很容易造成過於單調的情境。
打西瓜的照片,西瓜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後面簡單交代打西瓜的情境。
曬鹹菜,非常靠近以放大作為主體的鹹菜。
這類構圖比較適用於主體本身有意涵或故事性的照片,若主體本身即很單調,那整張照片便會略顯無趣了。
2. 簡化背景、前景
簡化所有主體以外的元素,主體便很容易被發現。一般棚拍用素色背景即是利用布置的方式簡化背景,而在戶外拍攝時常使用到的技巧是前景深。
模仿林布蘭的街頭藝人,利用淺景深簡化背景的人像照
正在搬運起司的工人,這是利用追焦方式模糊背景的照片
hint:淺景深除了之前談過的和光圈有關係之外,鏡頭的焦長越長,主體和背景的距離越遠都可以幫助形成淺景深。
3. 框架
把主題用框架框起來,也可以有效突顯主題。
以前景方式表現的框架
以光線架構出的框架
4. 浮出
浮出就是利用各種方式,將主體突出於背景中,例如將主體安插在規則排序中,突顯主體的不規則,林布蘭光法也屬於浮出的表現之ㄧ。
利用顏色對比的方式將主體浮出
利用形態和顏色將主體浮出
下一次來介紹利用視覺焦點的方式來強調主體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好哥哥
結紮前一天mavie滯留醫院,我回到家經歷咚麥瘋狂的歡迎後,事情有些不對勁。從妹妹入住我們家之後就沒分開過的咚麥查覺到妹妹的失蹤,整隻狗呈現一個失魂落魄、百無聊賴的樣子,飯是愛吃不吃,最喜歡的骨頭不咬了,最愛的吹風機也沒興趣,整晚意興闌珊的趴在角落,呼不來喚不去,不時還對我大吼大叫,仿佛質問我是不是把妹妹弄丟了。
看咚麥這樣子真是又心疼又好笑,明明妹妹剛來的時候,對人家愛理不理,爭寵、裝兇是樣樣來,怎麼都是看妹妹那跟前跟後的模樣百般不順眼,什麼時候世界中心變成了繞著妹妹轉了。大概就是所謂的「留在身邊討厭,沒了又掛念。」
隔天妹妹回來了,戴著維多利亞頭套,肚子上縫著一條大疤,咚麥又開心了,又叫又跳的,卻被妹妹吼了幾聲。
妹妹剛開完刀,頭上戴了個小喇叭,又在她最討厭的籠子呆了一天,心情看的出來不是很好,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尾巴也不搖了,可憐的咚麥一靠近她就被罵。
病人脾氣大的很,不準咚麥靠近,不准咚麥上床,不准咚麥向他爸爸撒嬌,後來甚至不讓咚麥進房間。咚麥沒有摸摸鼻子,只是頭低低的站遠遠看著,不時搖兩下尾巴,事事讓著他妹妹。
我過去摸摸他的頭,稱讚他是個好哥哥,發現他低著頭還是泛著笑意,好像看到妹妹就開心了。
隔天妹妹睡飽了,恢復了以往的活力,戴著小喇叭碰碰撞撞,咬著我的鞋子到處丟,看到哥哥走過來,又衝上去要玩。咚麥不知道事因為小喇叭礙事,還是真的知道妹妹還是病人,玩的時候動作溫柔許多,以往推擠的狠勁消失無蹤,仿佛就怕妹妹受傷。
當初mavie剛來,兩隻狗互看不順眼,曾經一度擔心他們是否會這樣老死不相往來下去,七個月過去,看他們現在這樣子,聰明的咚麥疼愛妹妹,當了稱職的好哥哥,笨蛋mavie神經大條,和大他一倍的哥哥玩在一起毫不畏懼,心裡真的很欣慰。
如果可以,能不能永遠和他們在一起呢?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四:攝影週邊設備
腳架
相信各位對腳架並不陌生,通常所謂的腳架包含雲台,雲台就是腳架最頂端可以轉動的地方,比較高級的腳架和雲台可分離式,甚至是分開來賣的。
雲台大致可以分成三向雲台和球型雲台,三向雲台是由三個轉軸控制雲台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平行旋轉,左右傾轉和前後傾轉;而球型雲台則是利用圓球狀的關節控制雲台的方向。三向雲台比較適合用來作為追焦等技術性攝影,在單向移動的操作性比較便捷,但不適合需要不斷複雜移動的情況,多用於風景攝影或車輛攝影。球型雲台操作靈活,但平行滑動的穩定較差,較常用於生態攝影。
風景攝影大師陳次雄老師非常強調腳架的重要,他認為相機可以是三流的,但腳架一定要一流,這是因為在風景攝影中,因為景深的關係時常需要使用小光圈,因此快門速度被迫下降,所以一支具有高穩定度的腳架變成不可或缺。
一支好的腳架最重要的是堅固。腳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度,而腳架的重量則是一把兩面刃,通常越重的腳架穩定度越好,不容易受到風或是其他因素的干擾;可是太重的腳架攜帶困難,因此許多腳架都會在底下設置掛勾,以掛上重物增加腳架的重量,而可以承受這些重量又不置晃動的堅固性是很重要的。
另外腳架上最好有簡單的水平儀,幫助攝影時保持水平。有些腳架可以跟換支撐腳以因應不同的地形,例如換成釘狀以插入鬆軟的泥土中。
閃光燈
閃光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商業攝影中最困難的技巧就是運用各式各樣的燈,在這裡我只介紹最基本的東西。
- 閃光燈類型
機頂閃燈:最常見的閃光燈,設置在相機的上方,裝置在相機中或是以機頂的熱靴接腳和相機連動,使用方便,但拍攝近物時可能會被鏡頭擋到光線,而且光線的投射角度受限。
離機閃燈:以離機閃燈線和相機連接,同樣以熱靴觸發閃燈,可以解決機頂閃燈投射角度有限的問題。現在已經有無線離機閃燈的技術。
環閃:環型的閃光燈裝置在鏡頭的周圍,可以避免被鏡頭擋蹈閃光燈,通常用在生態或醫學等需要近拍的情形,CSI中常可看到鑑識人員使用環閃採證。
比較常用的閃燈大致可以分成這三種,有些攝影棚內利用閃燈觸發的棚燈也可以視為離機閃燈,一般的不是內建的機頂閃燈只要加一條離機線也可以變成離機閃燈,是目前最常見的閃燈。
- 閃燈的出力和測光
閃光燈的價值主要在於他的出力,也就是能打出多亮的燈,一般用來評價閃燈出力是用GN值。GN值的公式為 GN = 距離(m) * 光圈。
舉例來說,一台GN值為24的閃光燈,可以在光圈F2的情況下,最遠補光到12公尺外的物體,如果把光圈調成F8,則這一台閃光燈最遠只能補到3公尺以外的物體。一般GN值越高的閃光燈價錢越高。GN值太低的閃燈會無法處理壓光等情況,一般相機內線的機頂閃燈GN值很少在30以上。
基本閃光燈可以調整出力,最簡單的閃燈出力調整可能僅包含強中弱三種模式,部分比較高階的閃光燈可以調整GN值,另外有些閃燈可以支援閃燈測光。最常見的閃燈測光是利用入射是閃燈測光技術(through-the-lens flash exposure control; TTL),也就是在拍照前先利用閃光燈進行一次預閃,然後利用相機的測光器對曝光進行分析,以判斷第一次預閃的閃燈亮度是否適合,接著再調整閃燈出力,作為正式的拍照時的閃燈出力。所以有支援TTL的閃燈在使用開啟TTL功能時都會有兩次的閃燈觸發,這是由於第一次閃燈是用來測光以調整第二次正式閃燈出力之用。不過兩次閃燈間隔時間非常短,不仔細看不容易看出來。
- 快門簾與閃燈同步
在介紹快門的時候已經介紹過快門有兩片快門簾,分別是前簾與後簾,在按下快門鈕的時候,前快門簾會先打開,接著後快門簾會跟著關上。像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大部分的閃光燈都是在前快門簾打開的時候觸發,這種閃光燈稱為前簾同步閃燈,部分的像機會支援在後快門簾關上之前才觸發閃燈,稱之為後簾同步閃燈。
前/後簾同步閃燈的差別在長時間曝光的情形較為明顯,前簾同步閃燈是先以閃燈凍結畫面,物體再移動;而後簾同步閃燈在最後一刻凍結畫面。以拍行進間的車為例,前簾同步閃燈會拍到車子在後,而車燈軌跡在前的畫面,後簾同步則可以拍出正確的車燈軌跡在後,而車子在前的畫面。
在快門速度很快的時候後快門簾會在前快門簾還沒完全打開的時候就跟上關閉,如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閃光燈,在快門速度極快的情況下,會造成閃光燈無法同步的情形,因此相機都會有最高閃燈同步的快門限制,通常最快閃燈同步快門約在1/200或1/250秒左右,小於這個快門值閃光燈將會不支援而強迫相機降低快門或不觸發閃燈。目前有支援超高速快門的閃燈技術大多是用持續連續閃光克服。
濾鏡
濾鏡指的是裝置在鏡頭前,用在不同情境下的鏡片,通常鏡頭前面會有會有一個轉環,用來裝設這些濾鏡。
比較常用的濾鏡有(我真的不太懂濾鏡):
1. UV鏡:通常用來當做保護鏡頭的保護鏡使用,濾光校果很有限。
2. ND鏡:也就是減光鏡,鏡面成半透明黑,用來降低環境光源,以增加快門值,一般常見的牛奶瀑布都是用減光鏡強迫降低快門值去拍攝的。ND鏡後面的數字表示減光的格數,例如ND8是減三格光,因為8是2的3次方。
3. PL/CPL:偏光鏡,呈透明鏡片帶點暗色,因為濾鏡上僅提供閘狀空隙,在拍照時轉動偏光鏡可以濾過空氣中的折射光,可以讓天空變更藍,水變成清澈以及反射消失等等的濾光效果,CPL是環狀偏光鏡,和PL效果相似,一般底片相機使用PL,數位相機使用CPL。兩片CPL互相90度交錯可以過濾所有可見光,若使用紅外線底片或支援紅外線的數位相機可拍攝紅外線照片。
4. 近攝鏡:其實就是放大鏡,幫助鏡頭縮短最小對焦距離。
5. 李氏鏡:又叫半面減光鏡,鏡面是漸層的半透明黑,也就是一半是黑的,一半是透明的。通常用在拍攝夕陽或日出等等上下半部反差過大的畫面。李氏鏡通常作成正方形大尺寸,需要手持或另外加裝套環才能裝設在鏡頭上。
6. 色偏鏡:有各種顏色的色偏鏡,用來調和色溫或是加強氣氛用。
7. 柔焦鏡:可以模糊拍攝畫面,早期沙龍時常使用柔焦鏡拍攝以美化畫面,從數位暗房發達以及攝影方向改變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在使用柔焦鏡了。
8. *裝設太多濾鏡可能會影響成相,造成色偏加大以及光斑增加的現象,另外有可能會在成相四周形成暗角。
其他週邊設備
黑卡:在分段曝光時進行擋光之用,所以反光係數小的物品皆可以充當黑卡使用,當然包含手在內。
灰卡:為一面反射率為18度灰,一面反射率為90度白的卡片,用於將光線照射在灰卡上,配合反射式測光錶讀取正確的曝光數值。
垂直手把:裝設在相機下部並附設快門鈕,使相機在直立構圖時手可以保持原來的姿勢按快門。
遮光罩:安裝於鏡頭前呈桶狀的光罩,用於拍攝逆光或斜逆光時阻擋來自斜角的光線,以減少光斑。
柔光罩:設置於閃光燈前的霧面紙,可將閃光燈的強光分散柔化,避免過於死板。
差不多就這樣了,因為只介紹我用過的部分,所以可能遺漏很多東西,像測光錶我是從來沒用過,有機會再補上了,下一次,是真的要開始說拍照的部分了。
色,戒
調查局中收藏的鄭頻如照片
昨天看完張愛玲的「色,戒」,一萬多字的極短篇卻看的異常辛苦,一方面因為久沒看較晦澀的文字而唸起來有點吃力,一方面由於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甚了解,導致看了兩遍才稍微有點概念。
看完之後又去翻了一些資料才稍微整理出一點頭緒,關於那個時代背景和張愛玲的心緒,也包含她難得針對批評者回覆的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篇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手稿,載於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中,會發現張愛玲的字其實並不漂亮。)
雖然張愛玲極力否認,一般還是認為「色,戒」是以鄭頻如謀刺丁墨邨為藍本,而與歷史最大的不同在於,王佳芝在行刺前一刻愛上了易先生,而鄭頻如接連兩次謀刺失敗後,腦中仍是僅想著刺殺丁墨邨,最後送了性命。
一般也認為,這是極少數張愛玲在小說中加入了自己的心緒而不僅是一種張氏的觀點。關於那份愛,對象當然是胡蘭成,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十日張愛玲寫信給胡蘭成正式分手時說:「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惟彼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隨信還附寄了三十萬元,幫助那時因為漢奸罪而逃亡的胡藍成。
而汪精衛和特工之間種種,自然也可以從在汪精衛身邊呆過的胡藍成口中知之甚詳。因為對胡藍成的特殊感情投射在王佳芝身上,而有所本的寫出「色,戒」。
所以才會有那一句:「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是王佳芝對易先生,同時也是張愛玲對胡藍成,更是一句無關愛恨最好的註解。
我們常說由愛生恨或由恨生愛,兩個人在一起當然是相愛的,分手後有可能是恨的,日子久了,漸漸淡忘了,但總有一個人的感情是越來越強烈的,那已經無關愛,更不是恨,甚至不是愛恨糾纏的複雜,而是一種最單純、最原始的感情,一種生命中特殊的存在。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聰明如張愛玲,仍只是個女人,1950年的時候是,之後30年也是。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三:曝光
曝光可以簡單理解為決定照片的亮度,拍照的過程是讓光接觸到塗滿感光材料的底片,然而這個光的量需要多才能讓照片不會太亮也不會太暗,就必須透過曝光的過程來決定。
曝光有點像裝一杯水,我們假設曝光恰到好處的照片和裝滿一杯水一樣,那麼我們去控制要裝多少水的手段主要有三個:控制水龍頭的大小、控制裝水的時間和控制杯子的容量,剛好對應控制曝光量的三個手段,分述如下:
1. 光圈:光圈就像水龍頭,把水龍頭開的越大,那麼水流的越快,一杯水也越快裝滿;同樣的,光圈開的越大,光線進入相機的量也越多,因此曝光的時間會比較短。
2. 快門:快門就像裝水的時間,快門打開的越久,光線進入相機的量越多。基本上要裝同樣一杯水,水龍頭開的大,那麼裝水的時間就短;水龍頭開的小,裝水的時間就長。拍照也是一樣,同樣的環境之下,用比較大的光圈,快門值相對要比較快,如果要用比較長的快門,就需要用比較小的光圈。
3. 感光度(ISO):感光度就像是杯子的容量,同樣的水龍頭大小和裝水時間可以裝滿500cc的杯子,但是裝不滿1000cc的杯子,所以裝滿1000cc的杯子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是更大的水龍頭。感光度也是一樣,相同的快門光圈對ISO100的底片剛好,可是對ISO50的底片可能就偏暗。
以上三種是改變曝光值的方法,在一般拍照的情況下,我們不太會去改變感光度,因為感光度是由底片決定的,一般拍照過程中不太會隨意更換底片。因此在決定曝光值的時候,通常會先決定光圈快門值其中一項,然後讓測光系統去告訴我們另外一項的數值應該是多少。例如說:我把快門值固定在1/60秒,則測光系統會告訴我光圈值應該是多少才是正確的曝光值。
一般相機都有內建的側光器,即便是機械式相機也有簡單的測光表,若不是非常要求精確測光的情形(如商業攝影、棚內攝影等),或是特殊環境容易產生的曝光失準(如雪地),內建的測光器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的攝影情境。
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的應用
就像上面說的,曝光值可以利用先決定光圈或是先決定快門,來讓測光器告訴我另外一個值,如果說我先決定光圈,讓測光器告訴我快門值,這個叫光圈先決;反之如果我先決定快門,讓測光器告訴我光圈值,這個叫快門先決。但是,為什麼要分成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既然兩個都是以達到正確曝光為目的,為何不固定其中一項,僅改變另外一項以因應不同的環境就好了呢?
這是因為光圈和快門除了決定曝光之外,分別還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分述如下:
- 光圈和景深:
在買一顆鏡頭中,已經介紹了光圈是安裝在鏡頭中的一個開口,可以調整大小,光圈值的定義為:焦距/光圈開口直徑 = 光圈值,因此光圈值越大,其實光圈開口越小,所以會看到2F是大光圈,而22F是小光圈這樣的說法。
而和光圈除了決定曝光值,另外還決定了景深。
景深基本上有是照片中清楚的範圍,這裡的範圍指的不是左右的範圍,是前後的範圍,景深很深,代表能拍到前面的人很清楚,後面的山也很清楚;景深很淺,可能拍人眼睛還清楚,鼻子就模糊了,這就是景深的概念。
為什麼光圈和景深會有關係,可以參考這張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簡單來說,就是由於光圈小,光線交叉的距離變長,因此景深就變長,光圈越大,光線交叉距離短,所以景深短。所以當我們需要拍攝景深取向的照片時,就要使用光圈先決。例如風景攝影涵蓋遠景近景需要使用小光圈,人象攝影常使用的淺景深需要使用大光圈等等。
絕大部分的鏡頭在大光圈的成相表現往往比不上中或小光圈,這和光線的波長和折射等光學性質有關,因此大光圈往往被用來考驗鏡頭好壞的檢驗標準之一。
- 快門和動速
快門是設置在相機中的簾幕,透過簾幕在短時間內的開關達到控制光線進去相機的時間。現在的相機通常包含兩片快門簾,以避免單快門簾造成的曝光不均勻的情況。
既然快門有控制光進入相機的時間這個功能,因此快門除了控制曝光值之外,另外也和被攝物的速度有關係。
我們有時候在比較昏暗的地方拍照,或是拍移動比較快的東西如汽車,會發現被拍的東西模糊了,這都是因為快門速度太慢的原因所致,因為在快門簾打開的時間中,被攝物已經移動了,因此就模糊了,由此可知,我們在拍攝移動比較快速的物體如水滴、賽車、運動等等的時候,如果要把被攝物拍的清楚,利用快門先決選擇比較快的快門值是必要的。
- 安全快門值與防手振
安全快門值指的是將影像拍攝清楚所需要的最慢快門,為什麼會需要一個安全快門值,這是因為普通人在拍照的時候手會自然的振動,因此在快門時間過長的時候,影像會因為手的晃動而顯的模糊,而將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值之上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然而安全快門值並非一值是一個定值,取決於每個人穩定度的不同和鏡頭的焦長,一般而言安全快門值 = 1/焦長 sec,以焦長50mm的鏡頭來說,安全快門值約為1/60秒(因為沒有1/50秒的快門),焦長200mm的鏡頭,安全快門值則在1/250秒左右。
防手振則是利用鏡頭的鏡片組去對晃動進行微調,以避免晃動造成的影像模糊等情形,可將安全快門值更往下降,一般的防手振技術約可以將安全快門值下修兩格,原本1/60秒的安全快門值透過防手振技術可能可以到1/15秒。
其他曝光概念
- 曝光格數與曝光補償
剛才提到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事實上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並不是微調的,而是有一定的格數,例如光圈的格數為:
f/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0 90
而快門的格數為:
30" 20" 15" 10" 1" 2 4 8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2000
其中光圈值從2到2.8我們稱之為「一格」或「一級」,快門從30到60也是一格,每一格的進光量都差一倍。假設現在的最佳曝光是f/5.6 125,那麼如果我把光圈調成f/4 125就亮了一格,也就是亮了一倍,我們稱之為over一格。相反的,我把光圈調成f/8 125就是暗了一倍,稱之為under一格。但是如果讓光圈over一格,快門under一格,整體的曝光就會和原來的一樣,例如f/8 125的曝光值會等於f/6 250的曝光值。而如何決定光圈快門值,除了光源強弱,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被攝物的特性。
至於什麼是曝光補償,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ev值?剛才提到光圈快門先決和曝光格數的概念,曝光補償的意義就是,當你不滿意相機為你測量出的曝光值,或許你想暗一點或是亮一點,你就可以調整曝光補償。正的曝光補償會比較亮,而負的曝光補償比較暗。舉例,你使用光圈先決的情況下,設定光圈為f/2,相機為你測出的最佳快門為60,這時的ev 值為0,但是你覺得太暗了,想要亮一點,於是調整曝光補償為+1ev,這時快門就會over1格變成30,若是+2ev則快門變成15,反之-1ev為125,-2ev為250。快門先決也一樣,只是變成更動光圈值罷了。
現在的光圈快門值已經設計出在一格的曝光值中,可以更進一部的調整將一格分成三份,例如光圈不再只是從2直接變成2.8,而是經過2 2.2 2.4 2.8這樣更加細微的調整,以做更精確的曝光,同樣曝光補償不只有+1ev,同樣也有+0.3ev,+0.7ev等的調整。
- B快門與相反則不軌理論
在相機的快門設定中有一個叫做B快門,什麼是B快門。在長時間曝光的攝影,例如夜景攝影或是星軌攝影中,有時候會需要用到非常長時間的快門,快門會打開甚至到四五個小時,而相機的快門設定大多只到30秒,超過30秒的快門就要用到B快門。B快門就是當你按著快門鈕時,快門簾就會持續打開,一直到你的手離開快門鈕,快門簾才會合上。但是怎麼可能持續按著快門四五個小時呢?手會廢的,所以需要用到快門線,快門線有許多種,但基本上就是在使用B快門時,能夠卡住使快門簾持續打開,這時你就可以設定一個鬧鐘,去旁邊翹腳看報紙,等到時間到再把快門關起來就好啦!
但是在長時間的攝影中,底片由於化學物質的特性,有時後曝光值並不會與曝光的時間為正比,而會稍微的曝光不足。例如測量出來的曝光值為f/8 8min,但是實際拍出來的照片,卻比正確的曝光值還暗,這就是相反則不軌理論,在長時間曝光中,實際曝光時間要比測量出來的曝光時間來的長一點,才能得到正確的曝光。至於何為長時間曝光呢?這要看底片遵守相反則不軌的情形,例如正片三劍客之一的RDPIII,可以在128秒內不受相反則不軌影響,保持正確曝光,但是同為三劍客的E100VS卻只有10秒鐘,每種底片的特性不同,進行增加曝光最好先了解底片的特性,通常底片的說明上都會有說明。
- 最小自動對焦光圈
現在大多電子相機,包括數位相機都會有自動對焦(Auto focus; AF)的功能,就是半按快門,鏡頭就會根據對焦點決定最佳的對焦距離。但是有兩種情況,自動對焦的鏡頭不會自動對焦,第一就是它壞了,第二就是最大光圈在f/8以下,也就是說,要讓相機自動對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必須超過f/8。
雖然大部分的鏡頭望遠端最大光圈都有超過f/8,但有一種情形例外,就是加倍鏡。加倍鏡就是可以讓你焦長增加的鏡頭,就像是望遠鏡,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通常用在生態攝影,拍鳥的時候。例如說,原本焦長200mm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焦長就會變成400mm。多好用啊,拿來偷窺女生洗澡都不是問題,但是加倍鏡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焦長加多少倍,光圈就小多少格(記得光圈值怎麼算的嗎?沒錯,和焦長有關係)。例如原本200mm f/4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最大光圈會變成f/8,記得我剛說最小自動對焦光圈不能超過多少嗎?沒錯,就是f/8,所以這顆鏡頭就沒有辦法自動對焦,必須仰賴手動對焦了。
基本的曝光概念說的差不多了,對相機的基本操控技巧也大致介紹完了,下一次我們來介紹一下構圖。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對斯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的感想
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始末。
日前收到一封e-mail,標題叫「老外在北京街的一幕」。內容敘述一個外國婦女在騎著自行車在北京街上,旁邊一輛汽車駛入了非機動車道,這個外國婦女有禮貌的請司機回到車道上,司機卻不肯,於是兩人便僵持在路中間,旁人卻像看笑話般的冷眼旁觀,最後婦女無可奈何的退讓。
文章內容附上了照片,因此格外引人注意。最後的結論是大陸的人民素質實在應該提升。
我上民法的時候,講到習慣法的地方,老師依例列舉許多判決說明在實務上,有時會發生習慣法優先適用於成文法的情況,例如判決遺產歸屬時,依照當時的社會風俗,將已出嫁的女兒判決沒有遺產繼承權。
這時有個同學提問,這樣的行為豈非很不合理嗎?老師的回答我到縣再還記得十分清楚,他說:「現在看來是很不合理,但是你憑什麼去告訴那個時代的人怎麼過生活。」
我當時感到非常的震撼,不斷的思考,是啊!我憑什麼?我從來沒有經歷將男尊女卑當作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所以我才深深覺得不合理。那麼,我憑什麼?
於是當我收到那封「老外在北京街的一幕」E-mail時,我腦中出現的就是老師這一句話,「外國人,你憑什麼告訴北京人應該怎麼生活?」或許這不是正確而且有水準的做法,但身長在先進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國民素質高的外國人,去教導一個生長在「排隊上公車,就別想上的去」的國家的人,你應該怎麼過生活,無疑是毫無立場的。
或許大陸的人民素質有待提升,但無論如何不應該由一個外國人的故事中產生教訓,我認為在一張張照片中,該覺得慚愧的是那個將自以為是的價值觀套到在地人身上的外國婦女,因為她並非在那樣的環境中成長,她憑什麼告訴當地人怎麼生活!
之後,到了斯馬庫斯,親身感受到原住民樂天知命的個性,我同時也深深覺得,在這個「風倒櫸木事件」中,我們憑什麼去告訴他們應該怎麼過生活。(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96年度易字第4號)
刑事判決不若民事,沒有習慣法的適用,判決書中多著墨在於有無犯意,搬運的村民是否在搬運時見到樹幹上的紅漆和鋼印。就判決而言,法理上判決有罪完全說的通,有犯意,有竊取行為,因此有罪。
森林法為保育森林,防止濫墾濫伐,出發點是好的,但制度應該用來保障這樣的出發點,在這個事件中,再一次見到原住民的傳統與現行法律衝突之處,或許法理上毫無瑕疵,但對於原本保護森林的目的則不再加以考究,不問行為是否違背森林法之初衷,只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上竊取之定義,這樣的森林法的目的豈非蕩然無存。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未在山裡過生活的人,到底憑什麼,去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活。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二:買一顆鏡頭
鏡頭同時也是高科技的工藝品,許多人將鏡頭當作藝術品來收藏其實不難理解,鏡頭中的鏡片組和精緻的多層鍍膜代表的是光學技術的發達,鏡片組的排列,每一面鏡片的磨砂和拋光在在都是值得欣賞的對象。接下來會大致介紹一下各種鏡頭標示的意義。
一顆鏡頭的規格通常包含下面幾種標示:
1. 焦長:單位是mm,舉例而言,定焦鏡會標示為50mm,變焦鏡會標示為28-70mm,可以將焦長理解為拍攝的遠近,數字越大代表越接近望遠鏡,數字越小代表越接近廣角鏡。
2. 光圈:舉例而言,定光圈鏡通常標示為f/4、4F或1:4,代表的都是最大光圈值為4的鏡頭。
3. 接環:鏡頭連接相機的結構,各牌鏡頭的標示不同,以Canon為例,EF和EFS則為鏡頭接環的標示,較新的EFS接環的鏡頭不能安裝到只支援EF接環的機身上。
4. 馬達:USM;ultrasonic motor的縮寫,指的是鏡頭的對焦馬達為超音速馬達,可以快速對焦,或是HSM;hypersonic motor,指的是更快速的馬達。
5. 防手震:在鏡頭晃動時微調鏡片組,使影像較不易晃動的功能,各家標示不一,Canon為IS(Image Stabilizer),Nikon為VR(Vibration Reduction),Sigma則是OS(Opital Stabilizer)。
6. 微距:通常標示為Macro,指的是對焦距離很短的鏡頭,通常用在顯微、生態或是醫學攝影中。
7. 等級:某些廠牌會將較優質的鏡頭以英文字母表示,例如Canon的鏡頭會以L來表示,Nikon會以G來表示,代表的是這顆鏡頭是最高級的鏡頭。
8. 其他如非球面鏡、低色散鏡片或是鍍膜等等的標示,由於各家廠牌分類較複雜且為數眾多,就不一一列出。
了解這些分類有助於看到一顆鏡頭不會完全不懂這些數字及符號代表的是什麼,在挑選鏡頭時,最重要的還是判斷自己的需求來決定需要的焦長和光圈,至於其他的附屬功能,有些會影響成相,有些增加方便性,通常越多功能、鏡片組和鍍膜越高級的鏡頭越貴,反之越便宜,當然成相性質也沒有那麼優質。但這是相對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
挑鏡頭,首重焦長,以一個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如果不願意一開始就花太多錢購入太多顆鏡頭,可以考慮以變焦鏡出發,事實上,我也不建議新手同時使用太多顆鏡頭,因為換鏡頭和判斷鏡頭這些繁瑣的事情會讓剛開始拍照的人分太多心。有些人建議新手應該從50mm定焦鏡出發,因為50mm是最接近人單眼所能見到的景象,是最標準的鏡頭。以50mm拍攝可以幫助專注在構圖的練習上。我個人對從哪一種鏡頭入門沒有意見,但焦長的選擇需要依照拍攝的主題來決定,以下就焦長來說明各種焦段鏡頭的適用和特性。
1. 短鏡頭:指的是短焦長的鏡頭,通常是指焦長在35mm以下的鏡頭,而到28mm以下甚至可以稱為廣角鏡頭,更短的焦長(18mm以下)有人稱為魚眼鏡頭,由於拍攝的範圍大,適合用來拍攝壯麗的風景、建築物等等較大範圍的景色,但由於囊括範圍大,因此在構圖選擇上需要格外小心,取景的難度比較高。另外20mm以下的鏡頭由於焦比過大,時常會造成桶狀畸形的相差,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事實上這種鏡頭十分不易於構圖,不是很建議新手一開始就使用這類型的鏡頭。
桶狀畸形,兩旁可明顯看出扭曲
2. 標準鏡頭:最早是指50mm的鏡頭,變焦鏡廣泛使用後,也指中段焦長的鏡頭,焦長約在35-70mm之間,適用於大部分的攝影情境。
3. 長鏡頭:又稱望遠鏡頭,焦長大於70mm以上的鏡頭,比較適合用於拍攝人像或生態,大於200mm有人稱為超長鏡頭,這類鏡頭通常價錢不斐,比較多見於鳥類攝影或運動攝影中。
4. 定焦鏡:焦長無法改變的鏡頭。
5. 變焦鏡:焦長可以改變的鏡頭。
(廣角鏡和望遠鏡的分類比較正確的分法是依照鏡片組的構成來分,廣角鏡通常是倒伽利略式的設計,即凹透鏡在前,凸透鏡在後;望遠鏡是伽利略式設計,即凸透鏡在前,凹透鏡在後;而標準鏡則是雙高斯結構,詳細可以參照這個網頁)
購買鏡頭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要買定焦鏡還是變焦鏡,要購買焦長多少的鏡頭?像上面說的,焦長多少取決於想要拍的主題,例如喜愛爬山的人較適合短鏡,想要拍鳥的人適合長鏡,喜愛旅行攝影的人則最好選擇變焦幅度較大的變焦鏡。這當中選擇沒有一定,只能作為一個大概的參考。
至於定焦鏡與變焦鏡的選擇更沒有一定,定焦鏡的優點在於價格較便宜,成相性質較好,而變焦鏡則較為便利,目前135相機的主流是變焦鏡,二手流動率也較高,如果對成相性質和價格不十分介意,變焦鏡的確比較方便,通常品質較好的變焦鏡變焦率不會超過三倍,因為鏡片組移動和相距的關係,超過三倍的變焦距成相品質會逐漸下降。至於追求成相品質的人應還是以定焦鏡為主,追求高品質成相的中片幅相機主流皆是定焦鏡。
認識完焦長,接下來是光圈,光圈對於以後在拍照上非常重要,所以多認識一點光圈是好的。
光圈指的是在鏡片組中的一個環狀開口,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將開口放大或縮小。
光圈值4
光圈值8
光圈值22
(Fig. from 騎士團)
光圈值代表的是焦比,焦比原始的意義為鏡面直徑和焦距的比,由於鏡頭多是使用多個鏡片組成的鏡片組,中間夾著一片光圈環,因此光圈值的意義為光圈環開口的直徑與焦距的比,以光圈值4而言,通常表示為f/4、4F或是1:4,代表的都是光圈開口直徑/焦距=1/4。因此可以知道這個光圈值越大,代表的光圈環開口越小,光圈的口徑在鏡頭中是可以調整的,所以鏡頭上標示的光圈值都是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所謂最大指的是光圈環口徑開到最大,而不是指數字最大。
有些變焦鏡上的光圈值會標示為3.5-5.6F,這代表的是這個鏡頭的光圈值是變動的,在廣角端(焦長最短時)的最大光圈為3.5F,在望遠端(焦長最大時)的最大光圈為5.6,以一顆28-70mm,3.5-5.6F的鏡頭而言,代表這顆鏡頭在70mm的最大光圈為5.6F,而不可能達到3.5F的光圈。這是因為部分變焦鏡在移動鏡片組時因為焦距增加,使光圈值在換算下的變動。
一般我們稱光圈不會隨著焦長變動的鏡頭為定光圈鏡,此類的鏡頭價格通常較高,重量也較重,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鏡片來保持一定的光圈值。而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價格通常也越高,因為它需要更大的鏡片來維持大光圈,以及更好的鏡片來解決大光圈造成的色散問題。
在攝影中光圈影響的是景深和曝光值,光圈越大,景深會越淺,大部分在風景攝影中,由於必須兼具遠近的景色,因此需要較深的景深,不太有機會使用到大光圈的鏡頭,但人像攝影以及生態攝影,在以淺景深簡化背景的使用非常頻繁,因此使用大光圈的鏡頭機會較高,尤其是超長鏡頭的鳥類攝影中,大光圈鏡頭能幫助快門值提高,對於解決影像晃動很有幫助。
談完光圈和焦長,其實選購鏡頭還需要注意的是鏡片組的組成和鍍膜,鏡片的品質和鏡片組的構成其實無法從外表去觀察,因此比較依賴於坊間的一些有公信力測試報告,或是口耳相傳的口碑。
鍍膜為覆蓋在鏡片表層上的化學物質,因為玻璃的折射係數很大,光在斜射入玻璃鏡片時,由於空氣與玻璃的折射係數差異,會造成一部分光線遭到反射,使光線損失,因此在鏡面上覆蓋一層折射係數介於空氣和玻璃之間的化學物質來減少光的反射,另外也可以幫助紅藍綠光的波長不同,經過鏡片折射產生的色散現象。而鍍膜則可以從鏡前和鏡後的鏡片去觀察,從斜角的地方去觀察鏡面的反光,通常反光越強的鏡面代表鍍膜的品質越差,反之反光越弱則鍍膜品質越好。以反光的顏色去判斷鍍膜並不十分精確。以拍攝太陽來測試耀光的問題是否嚴重也是測試鍍膜的好方法。
鏡頭的保值性很高,許多經典的二手鏡頭在使用多年還是可以保持很好的價錢,購買二手鏡頭時要注意鏡前鏡後鏡片有無刮傷、鍍膜有無剝落、光圈環是否正常縮放、對焦馬達是否正常運作,變焦環是否順暢以及有無鬆脫以及鏡片內有無發霉或變質。而鏡頭的保養主要是保持乾燥,使用拭鏡紙、吹球甚至不傷害鍍膜的清潔液清潔,安裝保護鏡等等。
買好鏡頭後,下次來討論一下曝光。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一:選一台相機
接下來一系列文章是寫給對攝影有興趣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或是已經下手了可是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的人。預計會從相機鏡頭等等的硬體開始,接下來會介紹一些基本的構圖和拍照的重點,最後來介紹一些簡單的修圖技巧。
因為我沒受過專業的拍照訓練,也沒有專人指導過,就按照自己的經驗和看過的文章去寫了,所以如果有任何地方和你的認知不同,那不用懷疑,一定是我寫錯了,麻煩糾正我,都瞎。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一:選一台相機
文章一開始一定是廢話,廢話就是想要玩攝影一定要有相機,但是相機要怎麼挑,如何挑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
那我們只好先來認識一下相機,大致上依照功能和用途,相機約略可以分成:
機械式與自動式
1. 機械式相機:通常指沒有測光系統以及自動對焦功能的全手動相機,包括測光、對焦、捲片等等都必須透過手動完成,有些機械式相機會有非常陽春的測光功能,優點是非常耐用,缺點是入門門檻較高,經典機如Nikon Fm2到現在仍有不低的價格。
2. 自動式相機:有自動對焦功能、測光系統和捲片功能的相機,傻瓜相機即屬於自動相機,另外目前傳統相機為數最多的交換式鏡頭相機通常也屬於自動式相機。
單眼與雙眼
1. 單眼相機(Single Lens Reflex,SLR):具有五稜鏡與反光鏡的相機,這類相機的特色是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景象即為拍照時的景象,缺點為必須使用反光鏡,因此機身體積較大,為目前主流的相機。
單眼相機的結構圖(Fig. from Wikipedia)
2. 雙眼相機: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景象不會隨著鏡頭焦長而改變,優點為相機體積小,成本低,不能伸縮鏡頭的傻瓜相機通常屬於這種類型。
雙眼相機的結構圖(Fig. from Kodak)
3. 測距連動相機(Range Finder):利用相機的機械裝置以三角定位法求出主體距離,並將對焦系統連動,也有人把他視為雙眼相機的一種,萊卡相機多數屬於這種類型。
數位與底片
1. 數位相機:以感光元件(CCD;CMOS)感光,記憶體(CF、SD、MS卡)作為儲存媒介的相機。
2. 底片相機:以底片作為感光和儲存媒介的相機。
交換鏡頭與非交換鏡頭
1. 交換鏡頭相機:鏡頭與相機分離,可交換不同鏡頭使用的相機。
2. 非交換鏡頭相機:鏡頭與相機結合,不可拆卸的相機,部分非交換鏡頭相機可在鏡頭前加裝增倍鏡、廣角鏡或近拍鏡等等的輔助鏡頭,但仍屬於非交換鏡頭相機。
介紹了很多種類的相機,但是其實對選購相機完全沒有幫助XD,要選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其實端視想要拍的是什麼樣的照片,以及個人的癖好。
舉例而言,雖然現在數位相機當道,但數位相機有他致命的缺點,就是長時間曝光,即使是頂級的數位相機,在超過五分鐘的曝光時間之下,還是會因為感光元件過熱而使畫面產生雜訊,拍夜景會變成滿天星斗,因此想要拍夜景甚至星軌的話,數位相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數位相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隨便拍而不心痛,有人建議初學攝影不應該使用數位相機,而應該使用底片相機增加拍照前的思考有利於進步。我個人是認為數位與底片對於學習攝影各有利弊,數位在創意上佔上風,而底片可能在精緻度上佔上風,如果荷包允許的話,同時擁有底片機和數位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沒那麼多錢,那麼在沒有要把照片放大到去比賽,沒有要拍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的情況下,我比較建議買數位相機。至於有些人特別鍾愛底片的色澤,又是另一種考量了。
手動控制是學習攝影的必備條件,能手動控制光圈快門,才能享受的攝影的感覺,因此選擇一台能調整光圈快門的相機是必須的。
單雙眼與機械自動的選擇,則依照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兩種相機各有優勢,不過最決定性的差異還是在帥氣度與爽度上,拿一台萊卡走在路上就是比較爽一點,當然,鏡頭也必須是萊卡的。
決定好相機的類型之後,接下來考慮的是相機的性能與價格。性能方面,以自動相機而言,比較需要注意的有:
1. 測光模式:通常越高級的相機擁有越多種的測光模式,例如評價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局部測光、多點測光等等,一台擁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和評價測光的相機已經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狀況,其中又以點測光最為重要,不十分建議購買沒有點測光功能的相機。
2. 對焦點:可分成中央一點,三點、五點、九點甚至可以到四十五點,原則上中央點對焦幾乎可以拍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境,多點測光用以應付少數的特殊狀況。
3. 觀景窗視野率:也就是觀景窗看到的景象涵蓋拍攝的畫面的比率,通常看到的景象會較拍攝畫面略小,越高級的相機涵蓋率越高,視野率在95%以上已經足夠。
4. 最高過片速度:也就是連拍速度,依照拍攝需求來選擇最高連拍的速度。
5. 反光鏡預鎖:需要高穩定度的攝影時需要,避免拍攝時因為反光鏡的翻起而晃動,通常專業機才具有這樣的功能。一般拍照不太需要。
6. 最高速閃燈同步:一般相機受限於快門簾結構,通常支援最高的閃等同步約在1/200秒,超過這個速度的快門下打閃燈可能會因造成受光不均勻的情形,某些較新的相機有支援最高速閃燈同步的功能,一般拍照不常用到。
7. 景深預覽:在拍照前預縮光圈來顯示拍照時的景深,不算必要的功能,效果個人認為不好,還是以經驗為主。
8. 眼控對焦:特殊功能,但實用性很低,個人認為不需要。
9. 追焦:持續對焦,用於拍攝不斷移動的物體時,但適用的情形不多。
10. 後簾同步閃光:閃燈閃光的時機,一般為前快門簾同步閃光,特殊情形需要使用後快門簾同步閃光,但機會不多,可以不必要。
另外數位相機還需要考慮到:
1. 像素:依照輸出的需求決定相機的像素,兩百萬像素的數位檔洗成4*6的照片已經足夠,一般五百萬左右的像素可以滿足大多數輸出需求。
2. 畫幅:也就是鏡頭焦長需要換算的倍率,一般數位相機由於感光元件面積的影響,都會擷取中間的部分作為成相,以換算倍率1.6而言,一顆20mm的鏡頭裝載1.6倍率的數位相機上,拍出來的效果會等於32mm的鏡頭裝在底片相機上的成相,換算倍率越小,通常相機越昂貴。
3. 色偏與白平衡:數位相機由於感光元件內建,因此不同感光元件以及運算韌體皆會影響成相色偏,這部分雖可透過後製調整,但避免麻煩,可以選擇自己較喜歡的廠牌。另外許多數位相機可調整白平衡,對色偏較注重的人至少應該選擇一台具有手動白平衡功能的相機。
4. 感光度:大多數位相機支援到ISO400,大多場合使用到ISO400的感光度已經足夠,過暗的場合還是建議使用補光或是腳架,太高的ISO值通常會影響成相(這點在高ISO底片也一樣),除非特意要表現高雜訊的感覺。
決定好所需要的功能之後,接下來就是選擇價格,新相機的價格不會差異太大,但就傳統相機而言,我個人建議買二手相機是很好的選擇。台灣的二手相機市場不小,多多注意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很不錯的相機,尤其底片相機,尤其是機械式相機的損壞率很低,只要找個懂相機的人一起去面交不用擔心太多。但數位相機屬於電子產品,感光元件又有其拍攝限制,因此願不願意買二手就見仁見智了。
尋找二手相機除了拍賣網站之外,傳統相機以Keybuy,數位相機以DCVIEW為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
除了二手相機之外,尋找已經停產的相機將會更加划算,尤其是新一款機種出現而被取代停產的相機,此種相機價格通常會大幅滑落,折舊率非常高,以我購入多次的Canon EOS 5來說,價格約在4-5000,而功能差不多的EOS 3二手價格卻要它的兩倍,可以說是c/p非常高的一款相機。
買好相機,下次來了解一下你手上的相機。
PS:
畫幅倍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面積小於傳統的底片,因此在拍攝的時候,沒有辦法涵蓋鏡頭所有拍攝的範圍,而只會對畫面的中間部分進行裁切。舉例而言,就是用同一顆鏡頭,同一個位置,傳統相機可以拍到十個人,而數位相機可能只會拍到中間的九個人甚至八個人,因為外面的畫面超過了感光元件的範圍。
畫幅倍率是一種比較方便的判斷,可以很快換算出鏡頭從傳統相機換到數位相機,涵攝範圍會等於什麼焦長的鏡頭的範圍,但實際上將20mm的鏡頭裝在數位相機上與32mm的鏡頭裝在傳統相機上,拍攝出來的感覺會不同,因為壓迫感,立體感和相差等等的問題存在。
最近也有些廠牌推出全畫幅的數位相機,也就是把感光元件做的和底片一樣大,因此等效焦長在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上是相同的,藉以解決畫幅的問題,但要價很高就是了。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鬼塚真人版的背後……
話說趴趴昨天去新竹找草兒同學,草兒同學和趴趴聊起:
某天草兒同學和學姊聊到cosplay,學姊有感而發說了一句:「我看了那個多,覺得最像的還是那張鬼塚的!」我才鉤起了很久的回憶。
學姊說的照片應該就是這一張
照片中扮演鬼塚的就是黃阿心同學,而拍這張照片的人剛好就是我XD
當初為什麼會拍這張照片呢?因為大約五、六年前黃阿心同學以口白歌「男性的復仇」參加台語歌唱比賽,其中在口白「賊丟係我一警ㄟ像痞」(這就是我以前的相片)的部分,主角明華(林清華)需要拿著一張照片,於是黃阿心同學就拿著這張照片上場,最後勇奪第一名。
而這張照片之所以會放到網路上,是因為有一群好朋友(!?)在Ptt的Joke版上為他的台語歌唱比賽做宣傳(在Joke版上做宣傳???)最後似乎沒有吸引到那麼多人,可是這張照片就紅了。
後來這張照片被改成很多版本,有染金髮的、有做成gif會跳舞的(ß這真的很強),最後附上黃阿心正常型態的照片一張。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出差二三事
專利工程師出差的機會不多,頂多也只是洽案而已,如果把參加研討會的機會算進去,一個月能出去個一次也算是很頻繁了。
05年,大約開始工作三個月後我第一次出差,心理還很惶恐,出差要穿什麼?見面要注意哪些事情?問問題要怎麼問?雖然旁邊有個老鳥罩著,但在我第一次出差老闆就把開車這個重責大任托付給我,而眾所週知我的路痴性格,因此開車這個問題著實困擾了我好幾個晚上。
那次出差是去家做墨水匣的廠商,叫研能,場辦在桃園縣某工業區(似乎是觀音?)好在一路順利的找到的廠辦,順利完成訪談。我清楚記得那時桃園因為颱風停電,一群人在沒有冷氣的會議室中流著汗訪談,不過總算是順利達成任務。另外也不負眾望的,在回程時迷了路,在永和和萬華繞來繞去,尋找遠在內湖的公司。
之後幾次出差也都是由我充當司機,習慣之後壓力就沒那麼大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次被臨時通知要出差,由於習慣穿著T袖牛仔褲上班,難免不登大雅之堂,結果老闆掏錢馬上買了件襯衫給我就出發了,那件襯衫我現在也常穿,G2000的,不過現在稍嫌緊了,可見我胖了不少。
即便是和老闆出差,依然是我當司機,那次跑的比較遠,要到台中的農委會,當車開上北二高後不久,話很少的老闆嘗試找話題聊天,他指著北二高說:「這條路一直開下去可以到墾丁呢!」我自以為幽默的回答:「那….你是在暗示什麼呢?」老闆:「這個……今天可能不太適合」,然後車內又陷入一片沉默。
到現在的公司如果不算研討會,只出過兩次差,其中一次嚴格說起來並不算是出差。那時公司有個MIS呆了頗久,常常在聊天時不經意透露了其他人的薪水,OA總管調查後發現他逾越權限偷看其他員工包含職等薪資等的機密資料,另外還監視其他人的MSN和偷看主管信件,犯了三個死罪。
那天我進辦公室就覺得氣氛很異常,約十點的時候007叫我過去,要我和OA部門的人跟著這個MIS回家,拿一顆公司的隨身硬碟回來。於是中午出發,下午回來,中間還趁機在外面吃了東西,算是兩個小時的小小出差。
另一次是去深圳,四天的出差,有提供交通費和出差津貼,津貼一天50美金,其實不少,和我的本薪差不多了。
那次去深圳距離上一次去隔了七年,那邊真的發展的很快。高樓林立,馬路寬敞。科學園區規劃的有模有樣,不過硬體和軟體之間仍然存在許多差異。例如馬路雖然很大條,但下班的尖峰時刻,計程車依然會開到人行道上去。辦公大樓雖然巨大雄偉,但給低階員工(就是我這種)吃的員工餐廳還是很難吃。
在深圳工作的人大多不是本地人,例如當地的法務就是湖北來的,武漢大法律系畢業,據她的說法,當地人根本不用工作,把房子租出去便吃不完了。一般勞工階級的月薪大約是700-1200人民幣左右,白領略高點,非管理職可以領到3000-5000人民幣左右。
深圳的消費很兩極,低廉的有五毛錢一顆的大包子,也有不比五星級飯店餐館價錢的餐廳,在高價區遊蕩的多是外國人和台幹,平均而言的消費比台中稍便宜些,不過不會便宜的太多。
在深圳是蠻無聊的,下班之後除了坐著計程車到處晃晃,吃個飯之外,就是跑去按摩(真的是只有按摩的那種)。全身按摩加足浴兩個小時下來大約120人民幣,說不上十分便宜,但已經比台北便宜許多了。四天之中我去了兩趟,算是在深圳唯一的消遣。至於那種二五八的倒是沒機會見識,可能要請黃阿心介紹了。
晚上住的是員工宿舍,其實蠻高級的,客廳還有40吋液晶電視,室內無線網路,冰箱洗衣機冷氣算應有盡有,不過深圳雖然比台灣略為炎熱,但一月天實在沒必要開冷氣,二廳三房一浴,和當地台幹同住,房間略小點,但因為在二十樓,夜景算不錯。回宿舍大多都在準備presentation,另外就是睡覺了。
隔天發現會有清潔人員每天更新毛巾和盥洗用具,算十分貼心。樓下有可頌房和7-11,可頌房的價格和台灣一樣,至於7-11可以買到哇哈哈礦泉水和美好時光海苔XD
事實上我並不喜歡出差,不過長期呆在辦公室裡,偶而能出去走走當散散心也是不錯的,很多事情都是慢慢習慣的,但是我想我沒有辦法習慣回到家沒有兩個寶貝瘋狂舔我的生活。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盜版商,BSA的金雞母
上個月台灣商業軟體聯盟(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起訴盜版商林榮鵬的判決下來,桃園地院判決賠償金高達七億四千萬台幣的天價,創下BSA興訟最高賠償金。賠償金由十家公司分得。(96年度智字第3號)
BSA主席宋紅媞發表了意見,順便宣導了一下尊重著作權的觀念,但是就我看來,這十家軟體公司應該感謝林榮鵬幫他們賺了這麼多錢才對。
以損害賠償的角度來說,林榮鵬賣出一套軟體,軟體商就會少賣一套軟體,因此林榮鵬就必須賠償軟體商一套軟體的錢。假設林榮鵬賣了100套的Office, 1套正版Office定價1000元,則林榮鵬需要賠償1000*100=100000元,看似合理,實際上非常弔詭。
反過來想想,如果不是盜版商把價錢壓低,這套軟體有沒有可能賣到100套呢?會去買盜版軟體的人當沒有盜版可以買了,是否就必然會去買正版軟體呢?這個問題,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為什麼我說這十家軟體公司應該感謝林榮鵬就很明顯了,盜版商用極低的價格去兜售軟體,創造高銷售量,軟體商再起訴盜版商,以正版軟體的價錢去請求賠償金,等於軟體商賣出的高銷售量的軟體,不用廣告,不用業務,甚至連裁判費都省了,十家公司合起來花三個律師的錢算什麼呢?這種美差何樂而不為。
所以,盜版商真是BSA的金雞母啊!!!!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門裡、門外
剛搬來新店那天,晚上的大門敞開供搬家工人扛著家具進進出出,我樓上樓下的跑,沒注意到一隻白黃花色相閒的貓溜了進來。那時咚麥還一隻狗留在松山等著,這隻貓成了第一隻入進新家的客人。
搬家工人以為是我養的貓,我搖搖頭說不是,好奇的尾隨牠進了家門。牠看著許多人進進出出,但不以為意,自顧自的在每個房間觀望了一陣,好似這是牠的房子,而我們頓時成了闖入者,在牠的監督之下謹守本分。
貓遊走了一圈後消失在陽台,我忙著整頓也忘了這件事,直到隔天回家後看到牠蜷在鐵門旁摩托車上,聽到我打開樓下鐵門的聲音,便跳下車尾隨我,又自顧自的進了房門,開始在每間房間巡視。咚麥發現了這個狀似主人的小客人,衝了上去,被我一把抓住後,貓又消失在門後。
接下來一兩個月,我總在樓下看到牠的蹤影,或是在機車坐墊上發現牠的腳印,而牠常在我打開鐵門後嘗試著想進門,有時成功了,有時失敗了。我看到牠會去巷子裡雜貨店門口的小碗吃東西,猜測大概是老闆餵養的貓,只是好奇心旺盛了點。只是,以一隻室外貓而言,牠白黃相間的毛色過於柔弱了點,白的部分也太純淨了。
不久之後,牠消失了,我的椅墊上再沒有出現牠的腳印,也沒在樓下看過牠,慢慢也就忘了這件事。
搬家之後的咚麥開始慢慢適應新的生活,以往打地舖的我買了張彈簧床,一輩子還沒睡過彈簧床的咚麥迅速愛上這睡覺的玩意,成了我在房間裡牠最不想離開的地方,包括說夢話、玩樂甚至啃牛皮骨頭都在上面進行。只是喜歡看窗外的習慣仍在;新家的窗戶在電腦桌旁,比舊家高出許多,咚麥需要蹬著伸直了雙手才能勉強勾住窗台,我看著牠辛苦,便將牠抱上腿坐著看窗外,從此牠便老實不客氣的自己爬了上來,一看便是十來分鐘,直到我雙腿早已雙麻不已,只好把他給請下去。
新家沒有類似舊家的公園,散步只能在巷子裡曲兒拐彎,溜狗的人少了,多了一些四處遊蕩的朋友,最常見到的,就是大個兒。
大個兒是我隨口取的暱名,因為就米克斯而言,大個兒著實大上了一圈,白黃相間的毛色,和當初在我家門口流連忘返的小貓一個樣子。除了毛色略灰和一些糾結之外,從神色中看不到大個兒有流浪的氣息。
事實上大個兒也不算十足的流浪狗。巷口魯味攤的老闆娘和我頗為熟稔,她給大個兒取的名子是大頭,據她說大頭肚子餓的時候會輕輕抓7-11的玻璃門,裡面有個店員會開罐頭請大頭吃,店員離職後,大頭也會去抓附近餐廳的門,這條巷子裡做生意的每個都認識牠,每個都給牠安上了不同的名子,每個也都餵牠吃不同的食物。
大個兒落腳的地方我發現的較晚,同事告訴我上班的捷徑,從巷子轉進一條防火巷;隔天早上,我依他所言而進了那條防火巷,發現大個兒半瞇著眼窩在一台汽車車底,我到他旁邊,千呼萬喚終於將他從車底給請了出來,悠閒的伸了一了懶腰,背打的挺直,十足的舒暢後才漫不在乎的向我走來。我邊和他說話,邊整理他略為糾結的硬毛。毛上的油膩感讓我不禁想為他洗刷一翻,但想到咚麥聽到洗澡就欲奪門而出的模樣讓我打消這念頭。
此後每天早上經過防火巷時,總會把大個兒喚出來撥弄一番,日子久了,大個兒不待我開口,摩托車接近時就看到牠迫不及待的從車底使勁爬出來。因為臉上的毛是帶點灰色的白,好一陣子才從白色的鬍鬚發現大個兒的年紀不小了。我說聲再見,摧上油門,大個兒會後退兩步,從後照鏡看見他又伸個懶腰,目送我離開,日復一日。
咚麥聽的懂得單字不多,「坐下」、「吃飯」、「吃餅乾」、「球球勒」,其中牠最敏感的是「出去!」,牠對「出去」敏感的程度讓我在家中說到「出去」時候總必須用台語帶過,否則無論牠處在多麼懶散的情況下,總會眼睛一亮,然後激動的跑向牽繩,開始用牠的語言督促我。
當真的要「出去」的時候,牠又激動的跑來跑去,不肯安分的讓你套上牽繩。晚上出去回家後,牠心情就會特別好,把四隻腳打的開開的趴在地上傻笑。我一直覺得牠很愛向外跑,直到過年帶牠回雲林,牠又不那麼愛出去了。若不是有我陪著,否則牠在門口繞一圈又想回頭鑽進家門。
所以我一直不太懂,牠那傻笑的理由,是因為到了門外,還是可以回到門裡,看到牠那張彈簧床。
一天帶咚麥散歩回家,正巧碰見隔壁顏太太出門,瞧見咚麥,就停下來和我聊兩句。說到在我搬進來之前,前房客養了一隻貓,房客搬走後,卻把貓留了下來。直到我搬進來後,她還常看到那隻貓在樓下徘徊。
那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一天貓在家中逐間察看的樣子不斷在我腦中播放。我並非好似,而是貨真價實的闖入者,佔據了應該是牠的地盤,應該是牠的生活。我看到牠潔白的毛,原本應該是在陽台上微微發亮,柔軟的尾巴會輕輕滑過剛晾上的衣服,慵懶的等著主人回來。我又看到下著雨的晚上,牠在車底下看著我進門的眼神。牠應該在門裡,牠怎麼會在門外?
我一直想著,如果我早三個月知道這件事,或許現在陪伴咚麥的不會是Mavie。想到這,伸手摸著把頭插進棉被裡,留個大屁股在外邊的咚麥,我問牠:「咚麥,你是在家裡有彈簧床快樂些,還是在外面有廣大的天空快樂些呢?」牠的屁股沒有回答我,我腦中沒有結論,昏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騎車經過防火巷,看著大個兒奮力從車底下鑽出來慢慢向我走來,牠的尾巴輕輕搖著,嘴巴微微打開卻沒有吐出舌頭的站在我面前。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還真的有人姓PAPA
Dear Papa.
With warm heart I offer my friendship, and greetings,and I hope this mail meets you in good time. I am B******n Zongo. a solicitor at law, personal attorney to Mr.J.P.Papa, who used to work with S***l De*******t Company in Lome Togo.
Here in after shall be referred to as my client. On the 10th of august 2004, my client,his wife and their only daughter were involved in car accident along Carra express Road. during the political crisis here in the capital city Lome and since his death I have been trying to locate any of his relatives but all efforts were abortive.
Simply because he has a deposit of 11.5million USD with a bank here and the bank has notify me about it been the personal lawyer and I was asked to provide any of his relative or next of kin whom this account will be paid to before the bank transfer this money into there suspence account and I have tried all my best to see if I will get any of his family but no way and this is why I now track down his last name on the internet this is how I got your contact.
I am contacting you to assist me and let us work together in one faith so that the bank will paid this money to you since you have the same last name with him and with my aid been his lawyer the bank will approve you only if you are ready to give me co-operation. Pls I will give you more information as soon as i hear from you but treat as urgent.
Peace of Mind.
B**r. M****n.
(當事人因為怕洩漏這位發信人的計畫而被追殺,因此部分馬賽克)
信的大意是說,發信人是個多哥共何國拉梅市某個J.P.PAPA先生的律師,PAPA先生去世之後留下了1150萬美元的遺產,銀行要求在凍結這筆遺產之前找到他的繼承人,他盡力尋找PAPA先生的親戚沒有下落之後,於是就把腦筋弄到同姓的人身上,於是在網路上找到了趴趴,希望能冒充PAPA先生的親戚一起分掉這個遺產。
這真的是很有趣,當然這有可能是某個國外的詐騙手法,不過若真的是詐騙,那麼詐騙的還真有心,連名字都要對照不同的ID來換,不過我情願相信他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人姓PAPA,而且…還很有錢,一千萬美金啊,趴趴說:如果可以的話,要他去姓PAPA也是沒關係的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