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墾丁

墾丁的照片在下面囉
http://bikerlai.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6.html

放耳朵去流浪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四:攝影週邊設備

原本應該開始寫構圖的,但小鄭說想要了解一下濾鏡和閃燈,所以補充一些攝影其他週邊設備的介紹,也就是腳架、閃燈、濾鏡和黑灰卡等。然而我對這些東西實在不是很了解,因為我本身不常用,所以老規矩,看到有疑惑,不要懷疑,一定是我寫錯了,麻煩告訴我,都蝦。



腳架

相信各位對腳架並不陌生,通常所謂的腳架包含雲台,雲台就是腳架最頂端可以轉動的地方,比較高級的腳架和雲台可分離式,甚至是分開來賣的。

雲台大致可以分成三向雲台和球型雲台,三向雲台是由三個轉軸控制雲台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平行旋轉,左右傾轉和前後傾轉;而球型雲台則是利用圓球狀的關節控制雲台的方向。三向雲台比較適合用來作為追焦等技術性攝影,在單向移動的操作性比較便捷,但不適合需要不斷複雜移動的情況,多用於風景攝影或車輛攝影。球型雲台操作靈活,但平行滑動的穩定較差,較常用於生態攝影。

風景攝影大師陳次雄老師非常強調腳架的重要,他認為相機可以是三流的,但腳架一定要一流,這是因為在風景攝影中,因為景深的關係時常需要使用小光圈,因此快門速度被迫下降,所以一支具有高穩定度的腳架變成不可或缺。

一支好的腳架最重要的是堅固。腳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度,而腳架的重量則是一把兩面刃,通常越重的腳架穩定度越好,不容易受到風或是其他因素的干擾;可是太重的腳架攜帶困難,因此許多腳架都會在底下設置掛勾,以掛上重物增加腳架的重量,而可以承受這些重量又不置晃動的堅固性是很重要的。

另外腳架上最好有簡單的水平儀,幫助攝影時保持水平。有些腳架可以跟換支撐腳以因應不同的地形,例如換成釘狀以插入鬆軟的泥土中。



閃光燈

閃光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商業攝影中最困難的技巧就是運用各式各樣的燈,在這裡我只介紹最基本的東西。



  •  閃光燈類型
機頂閃燈:最常見的閃光燈,設置在相機的上方,裝置在相機中或是以機頂的熱靴接腳和相機連動,使用方便,但拍攝近物時可能會被鏡頭擋到光線,而且光線的投射角度受限。

離機閃燈:以離機閃燈線和相機連接,同樣以熱靴觸發閃燈,可以解決機頂閃燈投射角度有限的問題。現在已經有無線離機閃燈的技術。

環閃:環型的閃光燈裝置在鏡頭的周圍,可以避免被鏡頭擋蹈閃光燈,通常用在生態或醫學等需要近拍的情形,CSI中常可看到鑑識人員使用環閃採證。

比較常用的閃燈大致可以分成這三種,有些攝影棚內利用閃燈觸發的棚燈也可以視為離機閃燈,一般的不是內建的機頂閃燈只要加一條離機線也可以變成離機閃燈,是目前最常見的閃燈。



  •  閃燈的出力和測光

閃光燈的價值主要在於他的出力,也就是能打出多亮的燈,一般用來評價閃燈出力是用GN值。GN值的公式為 GN = 距離(m) * 光圈。

舉例來說,一台GN值為24的閃光燈,可以在光圈F2的情況下,最遠補光到12公尺外的物體,如果把光圈調成F8,則這一台閃光燈最遠只能補到3公尺以外的物體。一般GN值越高的閃光燈價錢越高。GN值太低的閃燈會無法處理壓光等情況,一般相機內線的機頂閃燈GN值很少在30以上。

基本閃光燈可以調整出力,最簡單的閃燈出力調整可能僅包含強中弱三種模式,部分比較高階的閃光燈可以調整GN值,另外有些閃燈可以支援閃燈測光。最常見的閃燈測光是利用入射是閃燈測光技術(through-the-lens flash exposure control; TTL),也就是在拍照前先利用閃光燈進行一次預閃,然後利用相機的測光器對曝光進行分析,以判斷第一次預閃的閃燈亮度是否適合,接著再調整閃燈出力,作為正式的拍照時的閃燈出力。所以有支援TTL的閃燈在使用開啟TTL功能時都會有兩次的閃燈觸發,這是由於第一次閃燈是用來測光以調整第二次正式閃燈出力之用。不過兩次閃燈間隔時間非常短,不仔細看不容易看出來。



  •  快門簾與閃燈同步

在介紹快門的時候已經介紹過快門有兩片快門簾,分別是前簾與後簾,在按下快門鈕的時候,前快門簾會先打開,接著後快門簾會跟著關上。像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大部分的閃光燈都是在前快門簾打開的時候觸發,這種閃光燈稱為前簾同步閃燈,部分的像機會支援在後快門簾關上之前才觸發閃燈,稱之為後簾同步閃燈。

前/後簾同步閃燈的差別在長時間曝光的情形較為明顯,前簾同步閃燈是先以閃燈凍結畫面,物體再移動;而後簾同步閃燈在最後一刻凍結畫面。以拍行進間的車為例,前簾同步閃燈會拍到車子在後,而車燈軌跡在前的畫面,後簾同步則可以拍出正確的車燈軌跡在後,而車子在前的畫面。

在快門速度很快的時候後快門簾會在前快門簾還沒完全打開的時候就跟上關閉,如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閃光燈,在快門速度極快的情況下,會造成閃光燈無法同步的情形,因此相機都會有最高閃燈同步的快門限制,通常最快閃燈同步快門約在1/200或1/250秒左右,小於這個快門值閃光燈將會不支援而強迫相機降低快門或不觸發閃燈。目前有支援超高速快門的閃燈技術大多是用持續連續閃光克服。



濾鏡

濾鏡指的是裝置在鏡頭前,用在不同情境下的鏡片,通常鏡頭前面會有會有一個轉環,用來裝設這些濾鏡。

比較常用的濾鏡有(我真的不太懂濾鏡):

1. UV鏡:通常用來當做保護鏡頭的保護鏡使用,濾光校果很有限。

2. ND鏡:也就是減光鏡,鏡面成半透明黑,用來降低環境光源,以增加快門值,一般常見的牛奶瀑布都是用減光鏡強迫降低快門值去拍攝的。ND鏡後面的數字表示減光的格數,例如ND8是減三格光,因為8是2的3次方。

3. PL/CPL:偏光鏡,呈透明鏡片帶點暗色,因為濾鏡上僅提供閘狀空隙,在拍照時轉動偏光鏡可以濾過空氣中的折射光,可以讓天空變更藍,水變成清澈以及反射消失等等的濾光效果,CPL是環狀偏光鏡,和PL效果相似,一般底片相機使用PL,數位相機使用CPL。兩片CPL互相90度交錯可以過濾所有可見光,若使用紅外線底片或支援紅外線的數位相機可拍攝紅外線照片。

4. 近攝鏡:其實就是放大鏡,幫助鏡頭縮短最小對焦距離。

5. 李氏鏡:又叫半面減光鏡,鏡面是漸層的半透明黑,也就是一半是黑的,一半是透明的。通常用在拍攝夕陽或日出等等上下半部反差過大的畫面。李氏鏡通常作成正方形大尺寸,需要手持或另外加裝套環才能裝設在鏡頭上。

6. 色偏鏡:有各種顏色的色偏鏡,用來調和色溫或是加強氣氛用。

7. 柔焦鏡:可以模糊拍攝畫面,早期沙龍時常使用柔焦鏡拍攝以美化畫面,從數位暗房發達以及攝影方向改變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在使用柔焦鏡了。

8. *裝設太多濾鏡可能會影響成相,造成色偏加大以及光斑增加的現象,另外有可能會在成相四周形成暗角。



其他週邊設備

黑卡:在分段曝光時進行擋光之用,所以反光係數小的物品皆可以充當黑卡使用,當然包含手在內。

灰卡:為一面反射率為18度灰,一面反射率為90度白的卡片,用於將光線照射在灰卡上,配合反射式測光錶讀取正確的曝光數值。

垂直手把:裝設在相機下部並附設快門鈕,使相機在直立構圖時手可以保持原來的姿勢按快門。

遮光罩:安裝於鏡頭前呈桶狀的光罩,用於拍攝逆光或斜逆光時阻擋來自斜角的光線,以減少光斑。

柔光罩:設置於閃光燈前的霧面紙,可將閃光燈的強光分散柔化,避免過於死板。


差不多就這樣了,因為只介紹我用過的部分,所以可能遺漏很多東西,像測光錶我是從來沒用過,有機會再補上了,下一次,是真的要開始說拍照的部分了。

色,戒


調查局中收藏的鄭頻如照片




昨天看完張愛玲的「色,戒」,一萬多字的極短篇卻看的異常辛苦,一方面因為久沒看較晦澀的文字而唸起來有點吃力,一方面由於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甚了解,導致看了兩遍才稍微有點概念。

看完之後又去翻了一些資料才稍微整理出一點頭緒,關於那個時代背景和張愛玲的心緒,也包含她難得針對批評者回覆的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篇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手稿,載於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中,會發現張愛玲的字其實並不漂亮。)

雖然張愛玲極力否認,一般還是認為「色,戒」是以鄭頻如謀刺丁為藍本,而與歷史最大的不同在於,王佳芝在行刺前一刻愛上了易先生,而鄭頻如接連兩次謀刺失敗後,腦中仍是僅想著刺殺丁墨,最後送了性命。

一般也認為,這是極少數張愛玲在小說中加入了自己的心緒而不僅是一種張氏的觀點。關於那份愛,對象當然是胡成,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十日張愛玲寫信給胡蘭成正式分手時說:「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惟彼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隨信還附寄了三十萬元,幫助那時因為漢奸罪而逃亡的胡藍成。

而汪精衛和特工之間種種,自然也可以從在汪精衛身邊呆過的胡藍成口中知之甚詳。因為對胡藍成的特殊感情投射在王佳芝身上,而有所本的寫出「色,戒」。

所以才會有那一句:「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是王佳芝對易先生,同時也是張愛玲對胡藍成,更是一句無關愛恨最好的註解。

我們常說由愛生恨或由恨生愛,兩個人在一起當然是相愛的,分手後有可能是恨的,日子久了,漸漸淡忘了,但總有一個人的感情是越來越強烈的,那已經無關愛,更不是恨,甚至不是愛恨糾纏的複雜,而是一種最單純、最原始的感情,一種生命中特殊的存在。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聰明如張愛玲,仍只是個女人,1950年的時候是,之後30年也是。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三:曝光

曝光基本概念

曝光可以簡單理解為決定照片的亮度,拍照的過程是讓光接觸到塗滿感光材料的底片,然而這個光的量需要多才能讓照片不會太亮也不會太暗,就必須透過曝光的過程來決定。

曝光有點像裝一杯水,我們假設曝光恰到好處的照片和裝滿一杯水一樣,那麼我們去控制要裝多少水的手段主要有三個:控制水龍頭的大小、控制裝水的時間和控制杯子的容量,剛好對應控制曝光量的三個手段,分述如下:

1. 光圈:光圈就像水龍頭,把水龍頭開的越大,那麼水流的越快,一杯水也越快裝滿;同樣的,光圈開的越大,光線進入相機的量也越多,因此曝光的時間會比較短。

2. 快門:快門就像裝水的時間,快門打開的越久,光線進入相機的量越多。基本上要裝同樣一杯水,水龍頭開的大,那麼裝水的時間就短;水龍頭開的小,裝水的時間就長。拍照也是一樣,同樣的環境之下,用比較大的光圈,快門值相對要比較快,如果要用比較長的快門,就需要用比較小的光圈。

3. 感光度(ISO):感光度就像是杯子的容量,同樣的水龍頭大小和裝水時間可以裝滿500cc的杯子,但是裝不滿1000cc的杯子,所以裝滿1000cc的杯子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是更大的水龍頭。感光度也是一樣,相同的快門光圈對ISO100的底片剛好,可是對ISO50的底片可能就偏暗。

以上三種是改變曝光值的方法,在一般拍照的情況下,我們不太會去改變感光度,因為感光度是由底片決定的,一般拍照過程中不太會隨意更換底片。因此在決定曝光值的時候,通常會先決定光圈快門值其中一項,然後讓測光系統去告訴我們另外一項的數值應該是多少。例如說:我把快門值固定在1/60秒,則測光系統會告訴我光圈值應該是多少才是正確的曝光值。

一般相機都有內建的側光器,即便是機械式相機也有簡單的測光表,若不是非常要求精確測光的情形(如商業攝影、棚內攝影等),或是特殊環境容易產生的曝光失準(如雪地),內建的測光器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的攝影情境。




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的應用

就像上面說的,曝光值可以利用先決定光圈或是先決定快門,來讓測光器告訴我另外一個值,如果說我先決定光圈,讓測光器告訴我快門值,這個叫光圈先決;反之如果我先決定快門,讓測光器告訴我光圈值,這個叫快門先決。但是,為什麼要分成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既然兩個都是以達到正確曝光為目的,為何不固定其中一項,僅改變另外一項以因應不同的環境就好了呢?

這是因為光圈和快門除了決定曝光之外,分別還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分述如下:

  •  光圈和景深:

在買一顆鏡頭中,已經介紹了光圈是安裝在鏡頭中的一個開口,可以調整大小,光圈值的定義為:焦距/光圈開口直徑 = 光圈值,因此光圈值越大,其實光圈開口越小,所以會看到2F是大光圈,而22F是小光圈這樣的說法。

而和光圈除了決定曝光值,另外還決定了景深。

景深基本上有是照片中清楚的範圍,這裡的範圍指的不是左右的範圍,是前後的範圍,景深很深,代表能拍到前面的人很清楚,後面的山也很清楚;景深很淺,可能拍人眼睛還清楚,鼻子就模糊了,這就是景深的概念。

為什麼光圈和景深會有關係,可以參考這張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簡單來說,就是由於光圈小,光線交叉的距離變長,因此景深就變長,光圈越大,光線交叉距離短,所以景深短。所以當我們需要拍攝景深取向的照片時,就要使用光圈先決。例如風景攝影涵蓋遠景近景需要使用小光圈,人象攝影常使用的淺景深需要使用大光圈等等。

絕大部分的鏡頭在大光圈的成相表現往往比不上中或小光圈,這和光線的波長和折射等光學性質有關,因此大光圈往往被用來考驗鏡頭好壞的檢驗標準之一。



  •  快門和動速

快門是設置在相機中的簾幕,透過簾幕在短時間內的開關達到控制光線進去相機的時間。現在的相機通常包含兩片快門簾,以避免單快門簾造成的曝光不均勻的情況。

既然快門有控制光進入相機的時間這個功能,因此快門除了控制曝光值之外,另外也和被攝物的速度有關係。

我們有時候在比較昏暗的地方拍照,或是拍移動比較快的東西如汽車,會發現被拍的東西模糊了,這都是因為快門速度太慢的原因所致,因為在快門簾打開的時間中,被攝物已經移動了,因此就模糊了,由此可知,我們在拍攝移動比較快速的物體如水滴、賽車、運動等等的時候,如果要把被攝物拍的清楚,利用快門先決選擇比較快的快門值是必要的。



  •  安全快門值與防手振

安全快門值指的是將影像拍攝清楚所需要的最慢快門,為什麼會需要一個安全快門值,這是因為普通人在拍照的時候手會自然的振動,因此在快門時間過長的時候,影像會因為手的晃動而顯的模糊,而將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值之上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然而安全快門值並非一值是一個定值,取決於每個人穩定度的不同和鏡頭的焦長,一般而言安全快門值 = 1/焦長 sec,以焦長50mm的鏡頭來說,安全快門值約為1/60秒(因為沒有1/50秒的快門),焦長200mm的鏡頭,安全快門值則在1/250秒左右。

防手振則是利用鏡頭的鏡片組去對晃動進行微調,以避免晃動造成的影像模糊等情形,可將安全快門值更往下降,一般的防手振技術約可以將安全快門值下修兩格,原本1/60秒的安全快門值透過防手振技術可能可以到1/15秒。


其他曝光概念

  •  曝光格數與曝光補償

剛才提到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事實上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並不是微調的,而是有一定的格數,例如光圈的格數為:
f/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0  90

而快門的格數為:
30" 20"  15"  10"  1"  2  4  8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2000

其中光圈值從2到2.8我們稱之為「一格」或「一級」,快門從30到60也是一格,每一格的進光量都差一倍。假設現在的最佳曝光是f/5.6 125,那麼如果我把光圈調成f/4 125就亮了一格,也就是亮了一倍,我們稱之為over一格。相反的,我把光圈調成f/8 125就是暗了一倍,稱之為under一格。但是如果讓光圈over一格,快門under一格,整體的曝光就會和原來的一樣,例如f/8 125的曝光值會等於f/6 250的曝光值。而如何決定光圈快門值,除了光源強弱,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被攝物的特性。

至於什麼是曝光補償,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ev值?剛才提到光圈快門先決和曝光格數的概念,曝光補償的意義就是,當你不滿意相機為你測量出的曝光值,或許你想暗一點或是亮一點,你就可以調整曝光補償。正的曝光補償會比較亮,而負的曝光補償比較暗。舉例,你使用光圈先決的情況下,設定光圈為f/2,相機為你測出的最佳快門為60,這時的ev 值為0,但是你覺得太暗了,想要亮一點,於是調整曝光補償為+1ev,這時快門就會over1格變成30,若是+2ev則快門變成15,反之-1ev為125,-2ev為250。快門先決也一樣,只是變成更動光圈值罷了。

現在的光圈快門值已經設計出在一格的曝光值中,可以更進一部的調整將一格分成三份,例如光圈不再只是從2直接變成2.8,而是經過2  2.2  2.4  2.8這樣更加細微的調整,以做更精確的曝光,同樣曝光補償不只有+1ev,同樣也有+0.3ev,+0.7ev等的調整。


  •  B快門與相反則不軌理論

在相機的快門設定中有一個叫做B快門,什麼是B快門。在長時間曝光的攝影,例如夜景攝影或是星軌攝影中,有時候會需要用到非常長時間的快門,快門會打開甚至到四五個小時,而相機的快門設定大多只到30秒,超過30秒的快門就要用到B快門。B快門就是當你按著快門鈕時,快門簾就會持續打開,一直到你的手離開快門鈕,快門簾才會合上。但是怎麼可能持續按著快門四五個小時呢?手會廢的,所以需要用到快門線,快門線有許多種,但基本上就是在使用B快門時,能夠卡住使快門簾持續打開,這時你就可以設定一個鬧鐘,去旁邊翹腳看報紙,等到時間到再把快門關起來就好啦!

但是在長時間的攝影中,底片由於化學物質的特性,有時後曝光值並不會與曝光的時間為正比,而會稍微的曝光不足。例如測量出來的曝光值為f/8 8min,但是實際拍出來的照片,卻比正確的曝光值還暗,這就是相反則不軌理論,在長時間曝光中,實際曝光時間要比測量出來的曝光時間來的長一點,才能得到正確的曝光。至於何為長時間曝光呢?這要看底片遵守相反則不軌的情形,例如正片三劍客之一的RDPIII,可以在128秒內不受相反則不軌影響,保持正確曝光,但是同為三劍客的E100VS卻只有10秒鐘,每種底片的特性不同,進行增加曝光最好先了解底片的特性,通常底片的說明上都會有說明。


  •  最小自動對焦光圈

現在大多電子相機,包括數位相機都會有自動對焦(Auto focus; AF)的功能,就是半按快門,鏡頭就會根據對焦點決定最佳的對焦距離。但是有兩種情況,自動對焦的鏡頭不會自動對焦,第一就是它壞了,第二就是最大光圈在f/8以下,也就是說,要讓相機自動對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必須超過f/8。

雖然大部分的鏡頭望遠端最大光圈都有超過f/8,但有一種情形例外,就是加倍鏡。加倍鏡就是可以讓你焦長增加的鏡頭,就像是望遠鏡,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通常用在生態攝影,拍鳥的時候。例如說,原本焦長200mm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焦長就會變成400mm。多好用啊,拿來偷窺女生洗澡都不是問題,但是加倍鏡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焦長加多少倍,光圈就小多少格(記得光圈值怎麼算的嗎?沒錯,和焦長有關係)。例如原本200mm f/4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最大光圈會變成f/8,記得我剛說最小自動對焦光圈不能超過多少嗎?沒錯,就是f/8,所以這顆鏡頭就沒有辦法自動對焦,必須仰賴手動對焦了。


基本的曝光概念說的差不多了,對相機的基本操控技巧也大致介紹完了,下一次我們來介紹一下構圖。

牙齒矯正的第一天

今天有個重大的醫療行為發生在我身上,就是牙齒矯正。

前幾天去看了牙齒,因為我老媽跟老爸每天都打電話來問候我要不要去整牙,實在是有煩到,所以就衝去我們學校的附設醫院看了。之前有打電話問過砲輝(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牙醫師),他也說這的門牙的齒列除了矯正應該沒有別的方法了,在醫院醫師也這麼說,所以我只好撩落去了!

牙齒齒列的矯正一開始醫生只是再我的牙齒上做一些小工程,幾分鐘時間就用黏的方式把矯正器固定,快到我都嚇一跳,漱口的時候驚覺我已經裝上牙套了,好想哭阿!從這一刻起,我也是大鋼牙了!然後醫生飛快的裝上粗的鐵絲(材質應該不是鐵,為了方便就說是鐵絲吧),之後用細的鐵絲把整個矯正器拉起來,像是鎖螺絲一樣。當醫生慢慢拉起來,我就覺得牙齒整個都軟了(os:那我怎麼吃東西阿)。

整個小工程結束後,醫生說牙齒移動速度很慢,這段時間會酸會軟,就多喝一些冰的飲料會比較好(唯一比較好的消息,就是可以狂喝冰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我要維持大鋼牙多久?醫生說我差不多四個月到六個月。感覺好久阿,不過算一算應該是寒假就可以拆掉了,還算可以接受。接下來就是每個月去複診一次,我怎麼一直自己找罪受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