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五:構圖(一)

在說明構圖時,首先應該了解的是構圖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守則,所有構圖法則都是用來幫助達成某些目的,而不是一個必須遵守的東西。
構圖主要可以達到兩個效果:一是突顯主題,二是增加照片可看性。



知點和刺點

由於構圖主要目的是突顯主題,我想先把主題分成兩種:知點和刺點,所謂知點就是大多數人對於一張照片的認知大致相同,也就是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以人類的知為出發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作品,一種具有美感的紀錄攝影。

而刺點指的是跳脫知的部分,照片所帶來的意喩可能依照個人經歷不同而各有解讀,而可能有的人感受深刻,有的人毫無感覺,包含強烈刺點的攝影作品通常參雜了許多攝影者主觀的感情,而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的欣賞或理解。

而所有的作品並非都可以由知點和刺點二分法決定,可能在作品中有不同比例的知點和刺點雜處,在以下說明中我會以知點為主要的介紹對象。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以知點為主的照片,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主題。

刺點
刺點比例較高的照片,引起共鳴的機率比較低,但引起的共鳴可能較為強烈。



主題

一張照片的主題是最重要的部份,因為知點取向的照片較易於理解,所以下面都是從知點的角度切入。

常聽到「繪畫是加法的藝術,攝影是減法的藝術」,這是因為攝影中,是在現實的情境裡,將攝影者認為不需要的物件一一剔除,而留下攝影者認為必須存在的元素。因此會說攝影其實是一種減法。而這些必要的元素,我們可以將他稱之為主體。

太多不必要的元素存在一張照片中,會讓觀眾不知道要將焦點放在哪,而使的主題或主體失焦,簡單的突顯主體有一些方法:

1. 靠近,放大主體比例
2. 簡化背景、前景
3. 框架
4. 浮出

分別舉例如下:

1. 靠近、放大主體比例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把主體放大可以很間單的突顯主體,但是缺點是很容易造成過於單調的情境。

DSC06852
打西瓜的照片,西瓜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後面簡單交代打西瓜的情境。

鹹菜
曬鹹菜,非常靠近以放大作為主體的鹹菜。

這類構圖比較適用於主體本身有意涵或故事性的照片,若主體本身即很單調,那整張照片便會略顯無趣了。

2. 簡化背景、前景

簡化所有主體以外的元素,主體便很容易被發現。一般棚拍用素色背景即是利用布置的方式簡化背景,而在戶外拍攝時常使用到的技巧是前景深。

Rembarent
模仿林布蘭的街頭藝人,利用淺景深簡化背景的人像照

kaasman2
正在搬運起司的工人,這是利用追焦方式模糊背景的照片

hint:淺景深除了之前談過的和光圈有關係之外,鏡頭的焦長越長,主體和背景的距離越遠都可以幫助形成淺景深。

3. 框架

把主題用框架框起來,也可以有效突顯主題。

4
以前景方式表現的框架

DSC06944
以光線架構出的框架


4. 浮出

浮出就是利用各種方式,將主體突出於背景中,例如將主體安插在規則排序中,突顯主體的不規則,林布蘭光法也屬於浮出的表現之ㄧ。

對比浮出
利用顏色對比的方式將主體浮出


利用形態和顏色將主體浮出

下一次來介紹利用視覺焦點的方式來強調主體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四:攝影週邊設備

原本應該開始寫構圖的,但小鄭說想要了解一下濾鏡和閃燈,所以補充一些攝影其他週邊設備的介紹,也就是腳架、閃燈、濾鏡和黑灰卡等。然而我對這些東西實在不是很了解,因為我本身不常用,所以老規矩,看到有疑惑,不要懷疑,一定是我寫錯了,麻煩告訴我,都蝦。



腳架

相信各位對腳架並不陌生,通常所謂的腳架包含雲台,雲台就是腳架最頂端可以轉動的地方,比較高級的腳架和雲台可分離式,甚至是分開來賣的。

雲台大致可以分成三向雲台和球型雲台,三向雲台是由三個轉軸控制雲台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平行旋轉,左右傾轉和前後傾轉;而球型雲台則是利用圓球狀的關節控制雲台的方向。三向雲台比較適合用來作為追焦等技術性攝影,在單向移動的操作性比較便捷,但不適合需要不斷複雜移動的情況,多用於風景攝影或車輛攝影。球型雲台操作靈活,但平行滑動的穩定較差,較常用於生態攝影。

風景攝影大師陳次雄老師非常強調腳架的重要,他認為相機可以是三流的,但腳架一定要一流,這是因為在風景攝影中,因為景深的關係時常需要使用小光圈,因此快門速度被迫下降,所以一支具有高穩定度的腳架變成不可或缺。

一支好的腳架最重要的是堅固。腳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度,而腳架的重量則是一把兩面刃,通常越重的腳架穩定度越好,不容易受到風或是其他因素的干擾;可是太重的腳架攜帶困難,因此許多腳架都會在底下設置掛勾,以掛上重物增加腳架的重量,而可以承受這些重量又不置晃動的堅固性是很重要的。

另外腳架上最好有簡單的水平儀,幫助攝影時保持水平。有些腳架可以跟換支撐腳以因應不同的地形,例如換成釘狀以插入鬆軟的泥土中。



閃光燈

閃光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商業攝影中最困難的技巧就是運用各式各樣的燈,在這裡我只介紹最基本的東西。



  •  閃光燈類型
機頂閃燈:最常見的閃光燈,設置在相機的上方,裝置在相機中或是以機頂的熱靴接腳和相機連動,使用方便,但拍攝近物時可能會被鏡頭擋到光線,而且光線的投射角度受限。

離機閃燈:以離機閃燈線和相機連接,同樣以熱靴觸發閃燈,可以解決機頂閃燈投射角度有限的問題。現在已經有無線離機閃燈的技術。

環閃:環型的閃光燈裝置在鏡頭的周圍,可以避免被鏡頭擋蹈閃光燈,通常用在生態或醫學等需要近拍的情形,CSI中常可看到鑑識人員使用環閃採證。

比較常用的閃燈大致可以分成這三種,有些攝影棚內利用閃燈觸發的棚燈也可以視為離機閃燈,一般的不是內建的機頂閃燈只要加一條離機線也可以變成離機閃燈,是目前最常見的閃燈。



  •  閃燈的出力和測光

閃光燈的價值主要在於他的出力,也就是能打出多亮的燈,一般用來評價閃燈出力是用GN值。GN值的公式為 GN = 距離(m) * 光圈。

舉例來說,一台GN值為24的閃光燈,可以在光圈F2的情況下,最遠補光到12公尺外的物體,如果把光圈調成F8,則這一台閃光燈最遠只能補到3公尺以外的物體。一般GN值越高的閃光燈價錢越高。GN值太低的閃燈會無法處理壓光等情況,一般相機內線的機頂閃燈GN值很少在30以上。

基本閃光燈可以調整出力,最簡單的閃燈出力調整可能僅包含強中弱三種模式,部分比較高階的閃光燈可以調整GN值,另外有些閃燈可以支援閃燈測光。最常見的閃燈測光是利用入射是閃燈測光技術(through-the-lens flash exposure control; TTL),也就是在拍照前先利用閃光燈進行一次預閃,然後利用相機的測光器對曝光進行分析,以判斷第一次預閃的閃燈亮度是否適合,接著再調整閃燈出力,作為正式的拍照時的閃燈出力。所以有支援TTL的閃燈在使用開啟TTL功能時都會有兩次的閃燈觸發,這是由於第一次閃燈是用來測光以調整第二次正式閃燈出力之用。不過兩次閃燈間隔時間非常短,不仔細看不容易看出來。



  •  快門簾與閃燈同步

在介紹快門的時候已經介紹過快門有兩片快門簾,分別是前簾與後簾,在按下快門鈕的時候,前快門簾會先打開,接著後快門簾會跟著關上。像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大部分的閃光燈都是在前快門簾打開的時候觸發,這種閃光燈稱為前簾同步閃燈,部分的像機會支援在後快門簾關上之前才觸發閃燈,稱之為後簾同步閃燈。

前/後簾同步閃燈的差別在長時間曝光的情形較為明顯,前簾同步閃燈是先以閃燈凍結畫面,物體再移動;而後簾同步閃燈在最後一刻凍結畫面。以拍行進間的車為例,前簾同步閃燈會拍到車子在後,而車燈軌跡在前的畫面,後簾同步則可以拍出正確的車燈軌跡在後,而車子在前的畫面。

在快門速度很快的時候後快門簾會在前快門簾還沒完全打開的時候就跟上關閉,如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閃光燈,在快門速度極快的情況下,會造成閃光燈無法同步的情形,因此相機都會有最高閃燈同步的快門限制,通常最快閃燈同步快門約在1/200或1/250秒左右,小於這個快門值閃光燈將會不支援而強迫相機降低快門或不觸發閃燈。目前有支援超高速快門的閃燈技術大多是用持續連續閃光克服。



濾鏡

濾鏡指的是裝置在鏡頭前,用在不同情境下的鏡片,通常鏡頭前面會有會有一個轉環,用來裝設這些濾鏡。

比較常用的濾鏡有(我真的不太懂濾鏡):

1. UV鏡:通常用來當做保護鏡頭的保護鏡使用,濾光校果很有限。

2. ND鏡:也就是減光鏡,鏡面成半透明黑,用來降低環境光源,以增加快門值,一般常見的牛奶瀑布都是用減光鏡強迫降低快門值去拍攝的。ND鏡後面的數字表示減光的格數,例如ND8是減三格光,因為8是2的3次方。

3. PL/CPL:偏光鏡,呈透明鏡片帶點暗色,因為濾鏡上僅提供閘狀空隙,在拍照時轉動偏光鏡可以濾過空氣中的折射光,可以讓天空變更藍,水變成清澈以及反射消失等等的濾光效果,CPL是環狀偏光鏡,和PL效果相似,一般底片相機使用PL,數位相機使用CPL。兩片CPL互相90度交錯可以過濾所有可見光,若使用紅外線底片或支援紅外線的數位相機可拍攝紅外線照片。

4. 近攝鏡:其實就是放大鏡,幫助鏡頭縮短最小對焦距離。

5. 李氏鏡:又叫半面減光鏡,鏡面是漸層的半透明黑,也就是一半是黑的,一半是透明的。通常用在拍攝夕陽或日出等等上下半部反差過大的畫面。李氏鏡通常作成正方形大尺寸,需要手持或另外加裝套環才能裝設在鏡頭上。

6. 色偏鏡:有各種顏色的色偏鏡,用來調和色溫或是加強氣氛用。

7. 柔焦鏡:可以模糊拍攝畫面,早期沙龍時常使用柔焦鏡拍攝以美化畫面,從數位暗房發達以及攝影方向改變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在使用柔焦鏡了。

8. *裝設太多濾鏡可能會影響成相,造成色偏加大以及光斑增加的現象,另外有可能會在成相四周形成暗角。



其他週邊設備

黑卡:在分段曝光時進行擋光之用,所以反光係數小的物品皆可以充當黑卡使用,當然包含手在內。

灰卡:為一面反射率為18度灰,一面反射率為90度白的卡片,用於將光線照射在灰卡上,配合反射式測光錶讀取正確的曝光數值。

垂直手把:裝設在相機下部並附設快門鈕,使相機在直立構圖時手可以保持原來的姿勢按快門。

遮光罩:安裝於鏡頭前呈桶狀的光罩,用於拍攝逆光或斜逆光時阻擋來自斜角的光線,以減少光斑。

柔光罩:設置於閃光燈前的霧面紙,可將閃光燈的強光分散柔化,避免過於死板。


差不多就這樣了,因為只介紹我用過的部分,所以可能遺漏很多東西,像測光錶我是從來沒用過,有機會再補上了,下一次,是真的要開始說拍照的部分了。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三:曝光

曝光基本概念

曝光可以簡單理解為決定照片的亮度,拍照的過程是讓光接觸到塗滿感光材料的底片,然而這個光的量需要多才能讓照片不會太亮也不會太暗,就必須透過曝光的過程來決定。

曝光有點像裝一杯水,我們假設曝光恰到好處的照片和裝滿一杯水一樣,那麼我們去控制要裝多少水的手段主要有三個:控制水龍頭的大小、控制裝水的時間和控制杯子的容量,剛好對應控制曝光量的三個手段,分述如下:

1. 光圈:光圈就像水龍頭,把水龍頭開的越大,那麼水流的越快,一杯水也越快裝滿;同樣的,光圈開的越大,光線進入相機的量也越多,因此曝光的時間會比較短。

2. 快門:快門就像裝水的時間,快門打開的越久,光線進入相機的量越多。基本上要裝同樣一杯水,水龍頭開的大,那麼裝水的時間就短;水龍頭開的小,裝水的時間就長。拍照也是一樣,同樣的環境之下,用比較大的光圈,快門值相對要比較快,如果要用比較長的快門,就需要用比較小的光圈。

3. 感光度(ISO):感光度就像是杯子的容量,同樣的水龍頭大小和裝水時間可以裝滿500cc的杯子,但是裝不滿1000cc的杯子,所以裝滿1000cc的杯子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是更大的水龍頭。感光度也是一樣,相同的快門光圈對ISO100的底片剛好,可是對ISO50的底片可能就偏暗。

以上三種是改變曝光值的方法,在一般拍照的情況下,我們不太會去改變感光度,因為感光度是由底片決定的,一般拍照過程中不太會隨意更換底片。因此在決定曝光值的時候,通常會先決定光圈快門值其中一項,然後讓測光系統去告訴我們另外一項的數值應該是多少。例如說:我把快門值固定在1/60秒,則測光系統會告訴我光圈值應該是多少才是正確的曝光值。

一般相機都有內建的側光器,即便是機械式相機也有簡單的測光表,若不是非常要求精確測光的情形(如商業攝影、棚內攝影等),或是特殊環境容易產生的曝光失準(如雪地),內建的測光器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的攝影情境。




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的應用

就像上面說的,曝光值可以利用先決定光圈或是先決定快門,來讓測光器告訴我另外一個值,如果說我先決定光圈,讓測光器告訴我快門值,這個叫光圈先決;反之如果我先決定快門,讓測光器告訴我光圈值,這個叫快門先決。但是,為什麼要分成光圈先決和快門先決,既然兩個都是以達到正確曝光為目的,為何不固定其中一項,僅改變另外一項以因應不同的環境就好了呢?

這是因為光圈和快門除了決定曝光之外,分別還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分述如下:

  •  光圈和景深:

在買一顆鏡頭中,已經介紹了光圈是安裝在鏡頭中的一個開口,可以調整大小,光圈值的定義為:焦距/光圈開口直徑 = 光圈值,因此光圈值越大,其實光圈開口越小,所以會看到2F是大光圈,而22F是小光圈這樣的說法。

而和光圈除了決定曝光值,另外還決定了景深。

景深基本上有是照片中清楚的範圍,這裡的範圍指的不是左右的範圍,是前後的範圍,景深很深,代表能拍到前面的人很清楚,後面的山也很清楚;景深很淺,可能拍人眼睛還清楚,鼻子就模糊了,這就是景深的概念。

為什麼光圈和景深會有關係,可以參考這張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簡單來說,就是由於光圈小,光線交叉的距離變長,因此景深就變長,光圈越大,光線交叉距離短,所以景深短。所以當我們需要拍攝景深取向的照片時,就要使用光圈先決。例如風景攝影涵蓋遠景近景需要使用小光圈,人象攝影常使用的淺景深需要使用大光圈等等。

絕大部分的鏡頭在大光圈的成相表現往往比不上中或小光圈,這和光線的波長和折射等光學性質有關,因此大光圈往往被用來考驗鏡頭好壞的檢驗標準之一。



  •  快門和動速

快門是設置在相機中的簾幕,透過簾幕在短時間內的開關達到控制光線進去相機的時間。現在的相機通常包含兩片快門簾,以避免單快門簾造成的曝光不均勻的情況。

既然快門有控制光進入相機的時間這個功能,因此快門除了控制曝光值之外,另外也和被攝物的速度有關係。

我們有時候在比較昏暗的地方拍照,或是拍移動比較快的東西如汽車,會發現被拍的東西模糊了,這都是因為快門速度太慢的原因所致,因為在快門簾打開的時間中,被攝物已經移動了,因此就模糊了,由此可知,我們在拍攝移動比較快速的物體如水滴、賽車、運動等等的時候,如果要把被攝物拍的清楚,利用快門先決選擇比較快的快門值是必要的。



  •  安全快門值與防手振

安全快門值指的是將影像拍攝清楚所需要的最慢快門,為什麼會需要一個安全快門值,這是因為普通人在拍照的時候手會自然的振動,因此在快門時間過長的時候,影像會因為手的晃動而顯的模糊,而將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值之上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然而安全快門值並非一值是一個定值,取決於每個人穩定度的不同和鏡頭的焦長,一般而言安全快門值 = 1/焦長 sec,以焦長50mm的鏡頭來說,安全快門值約為1/60秒(因為沒有1/50秒的快門),焦長200mm的鏡頭,安全快門值則在1/250秒左右。

防手振則是利用鏡頭的鏡片組去對晃動進行微調,以避免晃動造成的影像模糊等情形,可將安全快門值更往下降,一般的防手振技術約可以將安全快門值下修兩格,原本1/60秒的安全快門值透過防手振技術可能可以到1/15秒。


其他曝光概念

  •  曝光格數與曝光補償

剛才提到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事實上光圈和快門的數值並不是微調的,而是有一定的格數,例如光圈的格數為:
f/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0  90

而快門的格數為:
30" 20"  15"  10"  1"  2  4  8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2000

其中光圈值從2到2.8我們稱之為「一格」或「一級」,快門從30到60也是一格,每一格的進光量都差一倍。假設現在的最佳曝光是f/5.6 125,那麼如果我把光圈調成f/4 125就亮了一格,也就是亮了一倍,我們稱之為over一格。相反的,我把光圈調成f/8 125就是暗了一倍,稱之為under一格。但是如果讓光圈over一格,快門under一格,整體的曝光就會和原來的一樣,例如f/8 125的曝光值會等於f/6 250的曝光值。而如何決定光圈快門值,除了光源強弱,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被攝物的特性。

至於什麼是曝光補償,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ev值?剛才提到光圈快門先決和曝光格數的概念,曝光補償的意義就是,當你不滿意相機為你測量出的曝光值,或許你想暗一點或是亮一點,你就可以調整曝光補償。正的曝光補償會比較亮,而負的曝光補償比較暗。舉例,你使用光圈先決的情況下,設定光圈為f/2,相機為你測出的最佳快門為60,這時的ev 值為0,但是你覺得太暗了,想要亮一點,於是調整曝光補償為+1ev,這時快門就會over1格變成30,若是+2ev則快門變成15,反之-1ev為125,-2ev為250。快門先決也一樣,只是變成更動光圈值罷了。

現在的光圈快門值已經設計出在一格的曝光值中,可以更進一部的調整將一格分成三份,例如光圈不再只是從2直接變成2.8,而是經過2  2.2  2.4  2.8這樣更加細微的調整,以做更精確的曝光,同樣曝光補償不只有+1ev,同樣也有+0.3ev,+0.7ev等的調整。


  •  B快門與相反則不軌理論

在相機的快門設定中有一個叫做B快門,什麼是B快門。在長時間曝光的攝影,例如夜景攝影或是星軌攝影中,有時候會需要用到非常長時間的快門,快門會打開甚至到四五個小時,而相機的快門設定大多只到30秒,超過30秒的快門就要用到B快門。B快門就是當你按著快門鈕時,快門簾就會持續打開,一直到你的手離開快門鈕,快門簾才會合上。但是怎麼可能持續按著快門四五個小時呢?手會廢的,所以需要用到快門線,快門線有許多種,但基本上就是在使用B快門時,能夠卡住使快門簾持續打開,這時你就可以設定一個鬧鐘,去旁邊翹腳看報紙,等到時間到再把快門關起來就好啦!

但是在長時間的攝影中,底片由於化學物質的特性,有時後曝光值並不會與曝光的時間為正比,而會稍微的曝光不足。例如測量出來的曝光值為f/8 8min,但是實際拍出來的照片,卻比正確的曝光值還暗,這就是相反則不軌理論,在長時間曝光中,實際曝光時間要比測量出來的曝光時間來的長一點,才能得到正確的曝光。至於何為長時間曝光呢?這要看底片遵守相反則不軌的情形,例如正片三劍客之一的RDPIII,可以在128秒內不受相反則不軌影響,保持正確曝光,但是同為三劍客的E100VS卻只有10秒鐘,每種底片的特性不同,進行增加曝光最好先了解底片的特性,通常底片的說明上都會有說明。


  •  最小自動對焦光圈

現在大多電子相機,包括數位相機都會有自動對焦(Auto focus; AF)的功能,就是半按快門,鏡頭就會根據對焦點決定最佳的對焦距離。但是有兩種情況,自動對焦的鏡頭不會自動對焦,第一就是它壞了,第二就是最大光圈在f/8以下,也就是說,要讓相機自動對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必須超過f/8。

雖然大部分的鏡頭望遠端最大光圈都有超過f/8,但有一種情形例外,就是加倍鏡。加倍鏡就是可以讓你焦長增加的鏡頭,就像是望遠鏡,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通常用在生態攝影,拍鳥的時候。例如說,原本焦長200mm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焦長就會變成400mm。多好用啊,拿來偷窺女生洗澡都不是問題,但是加倍鏡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焦長加多少倍,光圈就小多少格(記得光圈值怎麼算的嗎?沒錯,和焦長有關係)。例如原本200mm f/4的鏡頭,加了一顆兩倍鏡,最大光圈會變成f/8,記得我剛說最小自動對焦光圈不能超過多少嗎?沒錯,就是f/8,所以這顆鏡頭就沒有辦法自動對焦,必須仰賴手動對焦了。


基本的曝光概念說的差不多了,對相機的基本操控技巧也大致介紹完了,下一次我們來介紹一下構圖。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二:買一顆鏡頭

現在假設你有了一台可交換鏡頭式的相機,但只有相機是沒有辦法拍照的,你一定需要一顆鏡頭。鏡頭是成相的關鍵,並且將會佔據在攝影器材投資中最多的部分,如果說玩攝影是昂貴的興趣,那麼指的應該是鏡頭。

鏡頭同時也是高科技的工藝品,許多人將鏡頭當作藝術品來收藏其實不難理解,鏡頭中的鏡片組和精緻的多層鍍膜代表的是光學技術的發達,鏡片組的排列,每一面鏡片的磨砂和拋光在在都是值得欣賞的對象。接下來會大致介紹一下各種鏡頭標示的意義。

一顆鏡頭的規格通常包含下面幾種標示:

1. 焦長:單位是mm,舉例而言,定焦鏡會標示為50mm,變焦鏡會標示為28-70mm,可以將焦長理解為拍攝的遠近,數字越大代表越接近望遠鏡,數字越小代表越接近廣角鏡。

2. 光圈:舉例而言,定光圈鏡通常標示為f/4、4F或1:4,代表的都是最大光圈值為4的鏡頭。

3. 接環:鏡頭連接相機的結構,各牌鏡頭的標示不同,以Canon為例,EF和EFS則為鏡頭接環的標示,較新的EFS接環的鏡頭不能安裝到只支援EF接環的機身上。

4. 馬達:USM;ultrasonic motor的縮寫,指的是鏡頭的對焦馬達為超音速馬達,可以快速對焦,或是HSM;hypersonic motor,指的是更快速的馬達。

5. 防手震:在鏡頭晃動時微調鏡片組,使影像較不易晃動的功能,各家標示不一,Canon為IS(Image Stabilizer),Nikon為VR(Vibration Reduction),Sigma則是OS(Opital Stabilizer)。

6. 微距:通常標示為Macro,指的是對焦距離很短的鏡頭,通常用在顯微、生態或是醫學攝影中。

7. 等級:某些廠牌會將較優質的鏡頭以英文字母表示,例如Canon的鏡頭會以L來表示,Nikon會以G來表示,代表的是這顆鏡頭是最高級的鏡頭。

8. 其他如非球面鏡、低色散鏡片或是鍍膜等等的標示,由於各家廠牌分類較複雜且為數眾多,就不一一列出。


了解這些分類有助於看到一顆鏡頭不會完全不懂這些數字及符號代表的是什麼,在挑選鏡頭時,最重要的還是判斷自己的需求來決定需要的焦長和光圈,至於其他的附屬功能,有些會影響成相,有些增加方便性,通常越多功能、鏡片組和鍍膜越高級的鏡頭越貴,反之越便宜,當然成相性質也沒有那麼優質。但這是相對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

挑鏡頭,首重焦長,以一個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如果不願意一開始就花太多錢購入太多顆鏡頭,可以考慮以變焦鏡出發,事實上,我也不建議新手同時使用太多顆鏡頭,因為換鏡頭和判斷鏡頭這些繁瑣的事情會讓剛開始拍照的人分太多心。有些人建議新手應該從50mm定焦鏡出發,因為50mm是最接近人單眼所能見到的景象,是最標準的鏡頭。以50mm拍攝可以幫助專注在構圖的練習上。我個人對從哪一種鏡頭入門沒有意見,但焦長的選擇需要依照拍攝的主題來決定,以下就焦長來說明各種焦段鏡頭的適用和特性。

1. 短鏡頭:指的是短焦長的鏡頭,通常是指焦長在35mm以下的鏡頭,而到28mm以下甚至可以稱為廣角鏡頭,更短的焦長(18mm以下)有人稱為魚眼鏡頭,由於拍攝的範圍大,適合用來拍攝壯麗的風景、建築物等等較大範圍的景色,但由於囊括範圍大,因此在構圖選擇上需要格外小心,取景的難度比較高。另外20mm以下的鏡頭由於焦比過大,時常會造成桶狀畸形的相差,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事實上這種鏡頭十分不易於構圖,不是很建議新手一開始就使用這類型的鏡頭。


16
桶狀畸形,兩旁可明顯看出扭曲


2. 標準鏡頭:最早是指50mm的鏡頭,變焦鏡廣泛使用後,也指中段焦長的鏡頭,焦長約在35-70mm之間,適用於大部分的攝影情境。

3. 長鏡頭:又稱望遠鏡頭,焦長大於70mm以上的鏡頭,比較適合用於拍攝人像或生態,大於200mm有人稱為超長鏡頭,這類鏡頭通常價錢不斐,比較多見於鳥類攝影或運動攝影中。

4. 定焦鏡:焦長無法改變的鏡頭。

5. 變焦鏡:焦長可以改變的鏡頭。


(廣角鏡和望遠鏡的分類比較正確的分法是依照鏡片組的構成來分,廣角鏡通常是倒伽利略式的設計,即凹透鏡在前,凸透鏡在後;望遠鏡是伽利略式設計,即凸透鏡在前,凹透鏡在後;而標準鏡則是雙高斯結構,詳細可以參照這個網頁)

購買鏡頭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要買定焦鏡還是變焦鏡,要購買焦長多少的鏡頭?像上面說的,焦長多少取決於想要拍的主題,例如喜愛爬山的人較適合短鏡,想要拍鳥的人適合長鏡,喜愛旅行攝影的人則最好選擇變焦幅度較大的變焦鏡。這當中選擇沒有一定,只能作為一個大概的參考。

至於定焦鏡與變焦鏡的選擇更沒有一定,定焦鏡的優點在於價格較便宜,成相性質較好,而變焦鏡則較為便利,目前135相機的主流是變焦鏡,二手流動率也較高,如果對成相性質和價格不十分介意,變焦鏡的確比較方便,通常品質較好的變焦鏡變焦率不會超過三倍,因為鏡片組移動和相距的關係,超過三倍的變焦距成相品質會逐漸下降。至於追求成相品質的人應還是以定焦鏡為主,追求高品質成相的中片幅相機主流皆是定焦鏡。

認識完焦長,接下來是光圈,光圈對於以後在拍照上非常重要,所以多認識一點光圈是好的。

光圈指的是在鏡片組中的一個環狀開口,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將開口放大或縮小。


光圈值4


光圈值8


光圈值22

(Fig. from 騎士團)

光圈值代表的是焦比,焦比原始的意義為鏡面直徑和焦距的比,由於鏡頭多是使用多個鏡片組成的鏡片組,中間夾著一片光圈環,因此光圈值的意義為光圈環開口的直徑與焦距的比,以光圈值4而言,通常表示為f/4、4F或是1:4,代表的都是光圈開口直徑/焦距=1/4。因此可以知道這個光圈值越大,代表的光圈環開口越小,光圈的口徑在鏡頭中是可以調整的,所以鏡頭上標示的光圈值都是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所謂最大指的是光圈環口徑開到最大,而不是指數字最大。

有些變焦鏡上的光圈值會標示為3.5-5.6F,這代表的是這個鏡頭的光圈值是變動的,在廣角端(焦長最短時)的最大光圈為3.5F,在望遠端(焦長最大時)的最大光圈為5.6,以一顆28-70mm,3.5-5.6F的鏡頭而言,代表這顆鏡頭在70mm的最大光圈為5.6F,而不可能達到3.5F的光圈。這是因為部分變焦鏡在移動鏡片組時因為焦距增加,使光圈值在換算下的變動。

一般我們稱光圈不會隨著焦長變動的鏡頭為定光圈鏡,此類的鏡頭價格通常較高,重量也較重,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鏡片來保持一定的光圈值。而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價格通常也越高,因為它需要更大的鏡片來維持大光圈,以及更好的鏡片來解決大光圈造成的色散問題。

在攝影中光圈影響的是景深和曝光值,光圈越大,景深會越淺,大部分在風景攝影中,由於必須兼具遠近的景色,因此需要較深的景深,不太有機會使用到大光圈的鏡頭,但人像攝影以及生態攝影,在以淺景深簡化背景的使用非常頻繁,因此使用大光圈的鏡頭機會較高,尤其是超長鏡頭的鳥類攝影中,大光圈鏡頭能幫助快門值提高,對於解決影像晃動很有幫助。

談完光圈和焦長,其實選購鏡頭還需要注意的是鏡片組的組成和鍍膜,鏡片的品質和鏡片組的構成其實無法從外表去觀察,因此比較依賴於坊間的一些有公信力測試報告,或是口耳相傳的口碑。

鍍膜為覆蓋在鏡片表層上的化學物質,因為玻璃的折射係數很大,光在斜射入玻璃鏡片時,由於空氣與玻璃的折射係數差異,會造成一部分光線遭到反射,使光線損失,因此在鏡面上覆蓋一層折射係數介於空氣和玻璃之間的化學物質來減少光的反射,另外也可以幫助紅藍綠光的波長不同,經過鏡片折射產生的色散現象。而鍍膜則可以從鏡前和鏡後的鏡片去觀察,從斜角的地方去觀察鏡面的反光,通常反光越強的鏡面代表鍍膜的品質越差,反之反光越弱則鍍膜品質越好。以反光的顏色去判斷鍍膜並不十分精確。以拍攝太陽來測試耀光的問題是否嚴重也是測試鍍膜的好方法。

鏡頭的保值性很高,許多經典的二手鏡頭在使用多年還是可以保持很好的價錢,購買二手鏡頭時要注意鏡前鏡後鏡片有無刮傷、鍍膜有無剝落、光圈環是否正常縮放、對焦馬達是否正常運作,變焦環是否順暢以及有無鬆脫以及鏡片內有無發霉或變質。而鏡頭的保養主要是保持乾燥,使用拭鏡紙、吹球甚至不傷害鍍膜的清潔液清潔,安裝保護鏡等等。

買好鏡頭後,下次來討論一下曝光。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一:選一台相機

寫在前面

接下來一系列文章是寫給對攝影有興趣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或是已經下手了可是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的人。預計會從相機鏡頭等等的硬體開始,接下來會介紹一些基本的構圖和拍照的重點,最後來介紹一些簡單的修圖技巧。

因為我沒受過專業的拍照訓練,也沒有專人指導過,就按照自己的經驗和看過的文章去寫了,所以如果有任何地方和你的認知不同,那不用懷疑,一定是我寫錯了,麻煩糾正我,都瞎。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一:選一台相機

文章一開始一定是廢話,廢話就是想要玩攝影一定要有相機,但是相機要怎麼挑,如何挑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

那我們只好先來認識一下相機,大致上依照功能和用途,相機約略可以分成:

機械式與自動式

1. 機械式相機:通常指沒有測光系統以及自動對焦功能的全手動相機,包括測光、對焦、捲片等等都必須透過手動完成,有些機械式相機會有非常陽春的測光功能,優點是非常耐用,缺點是入門門檻較高,經典機如Nikon Fm2到現在仍有不低的價格。

2. 自動式相機:有自動對焦功能、測光系統和捲片功能的相機,傻瓜相機即屬於自動相機,另外目前傳統相機為數最多的交換式鏡頭相機通常也屬於自動式相機。

單眼與雙眼

1. 單眼相機(Single Lens Reflex,SLR):具有五稜鏡與反光鏡的相機,這類相機的特色是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景象即為拍照時的景象,缺點為必須使用反光鏡,因此機身體積較大,為目前主流的相機。


單眼相機的結構圖(Fig. from Wikipedia)

2. 雙眼相機: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景象不會隨著鏡頭焦長而改變,優點為相機體積小,成本低,不能伸縮鏡頭的傻瓜相機通常屬於這種類型。



雙眼相機的結構圖(Fig. from Kodak)

3. 測距連動相機(Range Finder):利用相機的機械裝置以三角定位法求出主體距離,並將對焦系統連動,也有人把他視為雙眼相機的一種,萊卡相機多數屬於這種類型。

數位與底片

1. 數位相機:以感光元件(CCD;CMOS)感光,記憶體(CF、SD、MS卡)作為儲存媒介的相機。

2. 底片相機:以底片作為感光和儲存媒介的相機。

交換鏡頭與非交換鏡頭

1. 交換鏡頭相機:鏡頭與相機分離,可交換不同鏡頭使用的相機。

2. 非交換鏡頭相機:鏡頭與相機結合,不可拆卸的相機,部分非交換鏡頭相機可在鏡頭前加裝增倍鏡、廣角鏡或近拍鏡等等的輔助鏡頭,但仍屬於非交換鏡頭相機。


介紹了很多種類的相機,但是其實對選購相機完全沒有幫助XD,要選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其實端視想要拍的是什麼樣的照片,以及個人的癖好。

舉例而言,雖然現在數位相機當道,但數位相機有他致命的缺點,就是長時間曝光,即使是頂級的數位相機,在超過五分鐘的曝光時間之下,還是會因為感光元件過熱而使畫面產生雜訊,拍夜景會變成滿天星斗,因此想要拍夜景甚至星軌的話,數位相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數位相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隨便拍而不心痛,有人建議初學攝影不應該使用數位相機,而應該使用底片相機增加拍照前的思考有利於進步。我個人是認為數位與底片對於學習攝影各有利弊,數位在創意上佔上風,而底片可能在精緻度上佔上風,如果荷包允許的話,同時擁有底片機和數位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沒那麼多錢,那麼在沒有要把照片放大到去比賽,沒有要拍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的情況下,我比較建議買數位相機。至於有些人特別鍾愛底片的色澤,又是另一種考量了。

手動控制是學習攝影的必備條件,能手動控制光圈快門,才能享受的攝影的感覺,因此選擇一台能調整光圈快門的相機是必須的。

單雙眼與機械自動的選擇,則依照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兩種相機各有優勢,不過最決定性的差異還是在帥氣度與爽度上,拿一台萊卡走在路上就是比較爽一點,當然,鏡頭也必須是萊卡的。

決定好相機的類型之後,接下來考慮的是相機的性能與價格。性能方面,以自動相機而言,比較需要注意的有:

1. 測光模式:通常越高級的相機擁有越多種的測光模式,例如評價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局部測光、多點測光等等,一台擁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和評價測光的相機已經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狀況,其中又以點測光最為重要,不十分建議購買沒有點測光功能的相機。

2. 對焦點:可分成中央一點,三點、五點、九點甚至可以到四十五點,原則上中央點對焦幾乎可以拍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境,多點測光用以應付少數的特殊狀況。

3. 觀景窗視野率:也就是觀景窗看到的景象涵蓋拍攝的畫面的比率,通常看到的景象會較拍攝畫面略小,越高級的相機涵蓋率越高,視野率在95%以上已經足夠。

4. 最高過片速度:也就是連拍速度,依照拍攝需求來選擇最高連拍的速度。

5. 反光鏡預鎖:需要高穩定度的攝影時需要,避免拍攝時因為反光鏡的翻起而晃動,通常專業機才具有這樣的功能。一般拍照不太需要。

6. 最高速閃燈同步:一般相機受限於快門簾結構,通常支援最高的閃等同步約在1/200秒,超過這個速度的快門下打閃燈可能會因造成受光不均勻的情形,某些較新的相機有支援最高速閃燈同步的功能,一般拍照不常用到。

7. 景深預覽:在拍照前預縮光圈來顯示拍照時的景深,不算必要的功能,效果個人認為不好,還是以經驗為主。

8. 眼控對焦:特殊功能,但實用性很低,個人認為不需要。

9. 追焦:持續對焦,用於拍攝不斷移動的物體時,但適用的情形不多。

10. 後簾同步閃光:閃燈閃光的時機,一般為前快門簾同步閃光,特殊情形需要使用後快門簾同步閃光,但機會不多,可以不必要。


另外數位相機還需要考慮到:

1. 像素:依照輸出的需求決定相機的像素,兩百萬像素的數位檔洗成4*6的照片已經足夠,一般五百萬左右的像素可以滿足大多數輸出需求。

2. 畫幅:也就是鏡頭焦長需要換算的倍率,一般數位相機由於感光元件面積的影響,都會擷取中間的部分作為成相,以換算倍率1.6而言,一顆20mm的鏡頭裝載1.6倍率的數位相機上,拍出來的效果會等於32mm的鏡頭裝在底片相機上的成相,換算倍率越小,通常相機越昂貴。

3. 色偏與白平衡:數位相機由於感光元件內建,因此不同感光元件以及運算韌體皆會影響成相色偏,這部分雖可透過後製調整,但避免麻煩,可以選擇自己較喜歡的廠牌。另外許多數位相機可調整白平衡,對色偏較注重的人至少應該選擇一台具有手動白平衡功能的相機。

4. 感光度:大多數位相機支援到ISO400,大多場合使用到ISO400的感光度已經足夠,過暗的場合還是建議使用補光或是腳架,太高的ISO值通常會影響成相(這點在高ISO底片也一樣),除非特意要表現高雜訊的感覺。


決定好所需要的功能之後,接下來就是選擇價格,新相機的價格不會差異太大,但就傳統相機而言,我個人建議買二手相機是很好的選擇。台灣的二手相機市場不小,多多注意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很不錯的相機,尤其底片相機,尤其是機械式相機的損壞率很低,只要找個懂相機的人一起去面交不用擔心太多。但數位相機屬於電子產品,感光元件又有其拍攝限制,因此願不願意買二手就見仁見智了。

尋找二手相機除了拍賣網站之外,傳統相機以Keybuy,數位相機以DCVIEW為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

除了二手相機之外,尋找已經停產的相機將會更加划算,尤其是新一款機種出現而被取代停產的相機,此種相機價格通常會大幅滑落,折舊率非常高,以我購入多次的Canon EOS 5來說,價格約在4-5000,而功能差不多的EOS 3二手價格卻要它的兩倍,可以說是c/p非常高的一款相機。

買好相機,下次來了解一下你手上的相機。


PS:

畫幅倍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面積小於傳統的底片,因此在拍攝的時候,沒有辦法涵蓋鏡頭所有拍攝的範圍,而只會對畫面的中間部分進行裁切。舉例而言,就是用同一顆鏡頭,同一個位置,傳統相機可以拍到十個人,而數位相機可能只會拍到中間的九個人甚至八個人,因為外面的畫面超過了感光元件的範圍。

畫幅倍率是一種比較方便的判斷,可以很快換算出鏡頭從傳統相機換到數位相機,涵攝範圍會等於什麼焦長的鏡頭的範圍,但實際上將20mm的鏡頭裝在數位相機上與32mm的鏡頭裝在傳統相機上,拍攝出來的感覺會不同,因為壓迫感,立體感和相差等等的問題存在。

最近也有些廠牌推出全畫幅的數位相機,也就是把感光元件做的和底片一樣大,因此等效焦長在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上是相同的,藉以解決畫幅的問題,但要價很高就是了。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嘉明湖的照片


最近才知道的功能,還不錯用!
不過目前只有英文語法的picasa可以用。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a trip

來幫小鄭消消氣
這是小弟第一次的story snap shot
model是小鄭
inspired by real event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拜訪都市

walktobuilding

December 24th, Nine PM
Eastern Standard Time
From here on in
I shoot without a script
See if anything comes of it
Instead of my old shit
First shot -- Roger
Tuning the Fender guitar
He hasn't played in a year
--rent


家的隔壁有個小女孩,坐在琴椅上雙手勉強在琴鍵上放平,吃力張著手掌,敲打姐姐用過的黑木鋼琴。架上的譜書頁黃了,某些折角遮住了圈點的痕跡,鉛筆的字跡,有汗水暈開的模糊。

也許他是個中年男子,用粗糙結繭的手指彈著嶄新發亮的琴,不過無所謂了,因為他已經是個小女孩。

女孩上個月開始練習夢中的婚禮,從牙牙學語到王小玉說書,前起天彈起了土耳其進行曲,一樣的兩小節斷一次,半天彈不完一首歌。

我喜歡站在陽台抽煙時聽她的鋼琴,然後開始想,從幾歲之後,她的雙手就會永遠離開琴鍵呢?

我並非嚮往波西米亞,應該說是從不,對於世界上大多地方的大多事情,我通常抱持著只觀賞不參與的心態,試想,我坐在椅子上抱著爆米花和可樂,看著一隻大猩猩打爆飛機坦克,多過癮啊!

我一直堅持著,我最缺少的就是堅持,這種話有時和「我是全世界最謙虛的人」一樣弔詭,但是是事實。對於節拍從左耳到右耳就會變調的人而言,想要追上他,就像夸父一樣傻,而波西米亞,則比夸父更傻一點。

當我的胸口情緒溢出一些文字,我才明白,有些是天份,而有些,則是沒有天份,所以我不再期待one song glory,我決定,shoot without a script,創作,本身就是應該霸道而且剛愎自用的。


Ps:標題為Stephen Sondheim的音樂劇「Into the Woods」的聯想。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喵喵學長婚禮紀錄


這位喵喵學長 就是我正要交接的那位同是生物人的學長(長得像貓公車XD)
在上週六和他的女友(現在要說妻子) 共同攜手走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之前他想買數位單眼 因此有聊了一些有關攝影的事情
他也邀請我幫他拍攝他的婚禮的紀錄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婚禮紀錄 所以有點緊張
畢竟這是每個人生一次重要的慶典 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
所以我之前就做了很多功課 思考自己要的感覺
儘量想把幸福的意象表現出來




幸好拍的結果都有到我要的感覺 是我挺滿意的一次作品
所以特別花心思想把這次的作品弄得更好 更加動人




因此我把拍攝的兩百多張照片做成一個flash當做是給學長的禮物
我放在barleybala的空間 檔案約93MB 有點大
希望大家也都能一起感受他們的喜悅
http://homepage.ntu.edu.tw/~e95704038/1.exe
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