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拍照好好玩系列之四:攝影週邊設備

原本應該開始寫構圖的,但小鄭說想要了解一下濾鏡和閃燈,所以補充一些攝影其他週邊設備的介紹,也就是腳架、閃燈、濾鏡和黑灰卡等。然而我對這些東西實在不是很了解,因為我本身不常用,所以老規矩,看到有疑惑,不要懷疑,一定是我寫錯了,麻煩告訴我,都蝦。



腳架

相信各位對腳架並不陌生,通常所謂的腳架包含雲台,雲台就是腳架最頂端可以轉動的地方,比較高級的腳架和雲台可分離式,甚至是分開來賣的。

雲台大致可以分成三向雲台和球型雲台,三向雲台是由三個轉軸控制雲台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平行旋轉,左右傾轉和前後傾轉;而球型雲台則是利用圓球狀的關節控制雲台的方向。三向雲台比較適合用來作為追焦等技術性攝影,在單向移動的操作性比較便捷,但不適合需要不斷複雜移動的情況,多用於風景攝影或車輛攝影。球型雲台操作靈活,但平行滑動的穩定較差,較常用於生態攝影。

風景攝影大師陳次雄老師非常強調腳架的重要,他認為相機可以是三流的,但腳架一定要一流,這是因為在風景攝影中,因為景深的關係時常需要使用小光圈,因此快門速度被迫下降,所以一支具有高穩定度的腳架變成不可或缺。

一支好的腳架最重要的是堅固。腳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度,而腳架的重量則是一把兩面刃,通常越重的腳架穩定度越好,不容易受到風或是其他因素的干擾;可是太重的腳架攜帶困難,因此許多腳架都會在底下設置掛勾,以掛上重物增加腳架的重量,而可以承受這些重量又不置晃動的堅固性是很重要的。

另外腳架上最好有簡單的水平儀,幫助攝影時保持水平。有些腳架可以跟換支撐腳以因應不同的地形,例如換成釘狀以插入鬆軟的泥土中。



閃光燈

閃光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商業攝影中最困難的技巧就是運用各式各樣的燈,在這裡我只介紹最基本的東西。



  •  閃光燈類型
機頂閃燈:最常見的閃光燈,設置在相機的上方,裝置在相機中或是以機頂的熱靴接腳和相機連動,使用方便,但拍攝近物時可能會被鏡頭擋到光線,而且光線的投射角度受限。

離機閃燈:以離機閃燈線和相機連接,同樣以熱靴觸發閃燈,可以解決機頂閃燈投射角度有限的問題。現在已經有無線離機閃燈的技術。

環閃:環型的閃光燈裝置在鏡頭的周圍,可以避免被鏡頭擋蹈閃光燈,通常用在生態或醫學等需要近拍的情形,CSI中常可看到鑑識人員使用環閃採證。

比較常用的閃燈大致可以分成這三種,有些攝影棚內利用閃燈觸發的棚燈也可以視為離機閃燈,一般的不是內建的機頂閃燈只要加一條離機線也可以變成離機閃燈,是目前最常見的閃燈。



  •  閃燈的出力和測光

閃光燈的價值主要在於他的出力,也就是能打出多亮的燈,一般用來評價閃燈出力是用GN值。GN值的公式為 GN = 距離(m) * 光圈。

舉例來說,一台GN值為24的閃光燈,可以在光圈F2的情況下,最遠補光到12公尺外的物體,如果把光圈調成F8,則這一台閃光燈最遠只能補到3公尺以外的物體。一般GN值越高的閃光燈價錢越高。GN值太低的閃燈會無法處理壓光等情況,一般相機內線的機頂閃燈GN值很少在30以上。

基本閃光燈可以調整出力,最簡單的閃燈出力調整可能僅包含強中弱三種模式,部分比較高階的閃光燈可以調整GN值,另外有些閃燈可以支援閃燈測光。最常見的閃燈測光是利用入射是閃燈測光技術(through-the-lens flash exposure control; TTL),也就是在拍照前先利用閃光燈進行一次預閃,然後利用相機的測光器對曝光進行分析,以判斷第一次預閃的閃燈亮度是否適合,接著再調整閃燈出力,作為正式的拍照時的閃燈出力。所以有支援TTL的閃燈在使用開啟TTL功能時都會有兩次的閃燈觸發,這是由於第一次閃燈是用來測光以調整第二次正式閃燈出力之用。不過兩次閃燈間隔時間非常短,不仔細看不容易看出來。



  •  快門簾與閃燈同步

在介紹快門的時候已經介紹過快門有兩片快門簾,分別是前簾與後簾,在按下快門鈕的時候,前快門簾會先打開,接著後快門簾會跟著關上。像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大部分的閃光燈都是在前快門簾打開的時候觸發,這種閃光燈稱為前簾同步閃燈,部分的像機會支援在後快門簾關上之前才觸發閃燈,稱之為後簾同步閃燈。

前/後簾同步閃燈的差別在長時間曝光的情形較為明顯,前簾同步閃燈是先以閃燈凍結畫面,物體再移動;而後簾同步閃燈在最後一刻凍結畫面。以拍行進間的車為例,前簾同步閃燈會拍到車子在後,而車燈軌跡在前的畫面,後簾同步則可以拍出正確的車燈軌跡在後,而車子在前的畫面。

在快門速度很快的時候後快門簾會在前快門簾還沒完全打開的時候就跟上關閉,如下面這個圖:

Fig. from 巨龍之眼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閃光燈,在快門速度極快的情況下,會造成閃光燈無法同步的情形,因此相機都會有最高閃燈同步的快門限制,通常最快閃燈同步快門約在1/200或1/250秒左右,小於這個快門值閃光燈將會不支援而強迫相機降低快門或不觸發閃燈。目前有支援超高速快門的閃燈技術大多是用持續連續閃光克服。



濾鏡

濾鏡指的是裝置在鏡頭前,用在不同情境下的鏡片,通常鏡頭前面會有會有一個轉環,用來裝設這些濾鏡。

比較常用的濾鏡有(我真的不太懂濾鏡):

1. UV鏡:通常用來當做保護鏡頭的保護鏡使用,濾光校果很有限。

2. ND鏡:也就是減光鏡,鏡面成半透明黑,用來降低環境光源,以增加快門值,一般常見的牛奶瀑布都是用減光鏡強迫降低快門值去拍攝的。ND鏡後面的數字表示減光的格數,例如ND8是減三格光,因為8是2的3次方。

3. PL/CPL:偏光鏡,呈透明鏡片帶點暗色,因為濾鏡上僅提供閘狀空隙,在拍照時轉動偏光鏡可以濾過空氣中的折射光,可以讓天空變更藍,水變成清澈以及反射消失等等的濾光效果,CPL是環狀偏光鏡,和PL效果相似,一般底片相機使用PL,數位相機使用CPL。兩片CPL互相90度交錯可以過濾所有可見光,若使用紅外線底片或支援紅外線的數位相機可拍攝紅外線照片。

4. 近攝鏡:其實就是放大鏡,幫助鏡頭縮短最小對焦距離。

5. 李氏鏡:又叫半面減光鏡,鏡面是漸層的半透明黑,也就是一半是黑的,一半是透明的。通常用在拍攝夕陽或日出等等上下半部反差過大的畫面。李氏鏡通常作成正方形大尺寸,需要手持或另外加裝套環才能裝設在鏡頭上。

6. 色偏鏡:有各種顏色的色偏鏡,用來調和色溫或是加強氣氛用。

7. 柔焦鏡:可以模糊拍攝畫面,早期沙龍時常使用柔焦鏡拍攝以美化畫面,從數位暗房發達以及攝影方向改變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在使用柔焦鏡了。

8. *裝設太多濾鏡可能會影響成相,造成色偏加大以及光斑增加的現象,另外有可能會在成相四周形成暗角。



其他週邊設備

黑卡:在分段曝光時進行擋光之用,所以反光係數小的物品皆可以充當黑卡使用,當然包含手在內。

灰卡:為一面反射率為18度灰,一面反射率為90度白的卡片,用於將光線照射在灰卡上,配合反射式測光錶讀取正確的曝光數值。

垂直手把:裝設在相機下部並附設快門鈕,使相機在直立構圖時手可以保持原來的姿勢按快門。

遮光罩:安裝於鏡頭前呈桶狀的光罩,用於拍攝逆光或斜逆光時阻擋來自斜角的光線,以減少光斑。

柔光罩:設置於閃光燈前的霧面紙,可將閃光燈的強光分散柔化,避免過於死板。


差不多就這樣了,因為只介紹我用過的部分,所以可能遺漏很多東西,像測光錶我是從來沒用過,有機會再補上了,下一次,是真的要開始說拍照的部分了。

沒有留言: